七月苦夏,小暑过后进入初伏,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来临。伊犁州疾控中心(州卫生监督所)提醒广大市民做好预防高温中暑的同时关注食源性疾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等。
一、高温中暑
7月为高温中暑高发月份,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户外作业人员为中暑的高发人群。轻则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等,重则可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增快,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并伴有惊厥、昏迷等严重临床表现。
防控措施:
1.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
2.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或工作的时间,适当减少高温时间的工作量。要定时、少量多次饮水,首选凉白开、淡盐水,避免大量饮用含糖饮料、酒精、含咖啡因饮料等。常备药物可选霍香正气水、十滴水、人丹(清热开窍)。
3.做好个人防护。露天作业可以选择浅色、轻薄、透气的衣物,佩戴宽檐遮阳帽,或者是戴有遮阳帘的安全帽。
4.要保证充足睡眠和合理饮食。应当以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多吃蔬果,适当补充蛋白质。
5.做好应急处置。如出现大量出汗、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作业,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并且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症状还不能缓解,应及时就医。
二、食源性疾病
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食品及原料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易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需要注意外出聚餐、游玩增多可能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风险。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防控措施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不吃野生蘑菇、有毒植物及感官异常的食品。
2.注意烹饪环境卫生与方式。食堂和家庭不购买变质的禽、蛋、肉、水产品等原材料。做到生熟食物分开,厨具、容器生熟分开。要彻底煮熟烧透,不食用隔夜食品。
3.外出就餐一定要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和野生植物。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污染风险。
4.及时就医与消毒。当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三、肠道传染病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防控措施:
1.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尤其是饭前便后、准备和加工食物前。
2.注意饮食安全:不喝生水,食物需烧熟煮透后食用,贮存和加工食品时,需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不生食鱼、虾、蟹、贝类海产品,不吃感官异常和未烧熟煮透的菜肴。
3.避免接触病人:尽量减少与肠道传染病病人的接触,病人用过的餐具、水杯、便器、卧具等注意清洗消毒,避免疾病的传播。
4.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注意劳逸结合。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四、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指由蚊、蜱、螨、虱和蚤类等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一类传染病,通过叮咬传播给人类,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发热伴等。
防控措施
1.主动就诊筛查:有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旅居史的归国人员,若入境时已有发热或已确诊登革热、疟疾,请报备海关并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旅居史和感染史,并避免外出活动;归国人员返家后,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并做好防蚊、驱蚊工作。
2.做好防蚊和灭蚊措施:室内安装蚊帐、纱窗等防蚊用具,使用电热蚊香等灭蚊用具以减少蚊虫叮咬,前往户外场所时提前使用驱避剂。清除居住地附近水坑、石穴、污水沟及缸罐积水容器等伊蚊孳生地。
3.出行前准备:出行前要了解目的地登革热、疟疾等虫媒传染病流行情况,准备长袖长裤、驱蚊液、蚊香等防蚊用品,并选择有空调、蚊帐或纱窗的住宿场所;避免在蚊虫活动的树丛等阴暗处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