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已入中伏,天气酷热。伊犁州疾控中心(州卫生监督所)提示公众积极预防高温中暑、食源性疾病和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的同时,暑期出行、旅游需关注目的地虫媒传染病流行情况,如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及时就医,并告知出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一、高温中暑
中暑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严重病例可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夏季天气炎热,易引发中暑。
预防措施: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不要在强烈的日光下过多活动。
2.加强开窗通风、戴遮阳帽、饮用含盐清凉饮料等方法预防中暑。
3.一旦发现有中暑症状,则应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至阴凉处并及时就医。
二、食源性疾病及肠道传染病
气温升高,食品容易腐败变质,各种食源性疾病也频繁发生,请注意外出聚餐、游玩增多可能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风险。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由多种细菌或病毒经口进入人体,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霍乱、伤寒、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以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等疾病。目前州直已进入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高峰季节,公民更需注意预防。
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清洁,尤其是手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照顾病人后,准备或分发食物和进餐前,要勤洗手。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生吃蔬果要洗净,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必须彻底煮熟后再吃;不喝生水,防止“病从口入”。尽量吃熟食,生熟食物要分开,加工食物的厨具、容器要生熟分开。
3.控制食物保存的温度及熟食存放时间。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室温下熟食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不能及时吃的食物要冷藏或冷冻存放,烹调好的食物在食用前要保持在60℃以上。剩余食品和隔夜食品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4.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一旦进食后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第一时间到正规医疗机构救治,尽可能保留剩余食物、有关容器等,以备核查中毒原因。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呼吸道飞沫传播,还通过与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密切接触传播,可通过直接接触粪便、疱疹液、鼻分泌物、唾液,以及间接接触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患者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该病主要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有时候也会出现在臀部、大腿内侧、会阴部、膝、肘等部位。
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提前预防。接种疫苗能够预防EV-A71病毒感染,但不能预防其他类型病毒感染,因此仍需注意家庭和环境卫生,培养幼儿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
2.加强居室通风,定期对儿童被褥、用具进行消毒。
3.培养孩子在使用公共物品后和饭前便后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
4.及时就医,避免交叉感染。家长应做好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了解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在发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带孩子就诊。
四、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主要指的是由病媒生物进行传播的疾病,现阶段发现的虫媒传染病的种类非常多,比较多见的是登革热、莱姆病、疟疾、鼠疫、流行性乙脑等。目前我国广东地区基孔肯雅热疫情处于高位平台期,极易造成跨域传播风险。提示有出行广东地区和东南亚、非洲等国家的人群需关注目的地虫媒传染病流行情况。
预防措施:
1.增强个人防护。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去蚊虫多的地方,比如草丛、树林等。避免与患有虫媒传染病的患者进行密切接触,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2.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灭蚊工作:一是消除蚊虫孳生地。灭蚊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清除杂物;二是加强个人防护。家庭住宅可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可使用电蚊拍、电蚊香、灭蚊喷雾罐等消灭成蚊;三是做好自我健康监测。从登革热等蚊媒传播疾病流行地区返回,或被蚊虫叮咬后,如果出现发热38℃以上,严重的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
防护“顺口溜”记心头
“穿得严”——长衣长裤扎裤脚;
“涂得勤”——驱虫喷雾不离手;
“查得细”——耳后脚踝多检查;
“治得早”——症状出现莫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