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伊犁州在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百姓餐桌上的变化,尤其是一日三餐离不开的“菜篮子”,成为最直观、最温暖的见证。
匮乏年代:一口咸菜一口馍
上世纪70年代,伊犁的蔬菜极为匮乏。今年已经70岁、在伊宁市最早种植蔬菜的彭昌金深有感触。
1973年,初中毕业的彭昌金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从四川来到伊宁市潘津镇下潘津村。对于当时的情形,他有着深刻的记忆。
“那个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家家户户挣工分,凭粮票购买生活物资。”彭昌金回忆道,“一个人一个月只有15公斤口粮,小麦和玉米还要自己磨成面。蔬菜供应少之又少,没菜吃时,就把盐炒一炒蘸馍馍吃。”
超市里丰富的菜品供百姓选择刘成刚摄
那时,伊犁城乡群众的“菜篮子”几乎是“冬春一片白,夏秋靠地产”,白菜、萝卜、土豆“老三样”是餐桌上的绝对主角。漫长的冬季里,新鲜蔬菜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家家户户依靠菜窖储存有限的蔬菜度过寒冬,即使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也没有特殊待遇。
彭昌金说,他到现在都记得1976年的春节,买了50克白糖,化成水和面蒸馍馍,能吃到带一点点甜味的馍馍已经是春节里难得的享受。
计划经济时代,蔬菜实行统购统销,品种单一、供应不稳。买菜难尤其是吃上反季节蔬菜难,成为那个年代城乡居民的共同记忆。
改革春风:“菜篮子”有了更多色彩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唤醒了伊犁州这片沉睡的土地。
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彭昌金成为下潘津村第一户种菜人。
“4月份犁地,种大蒜、白菜、莲花白、莴笋。莴笋卖了秆子剩下的叶子自己吃,秆子舍不得吃都卖成钱了。”他回忆道,“但受限于技术、水源和市场,蔬菜卖不动常常烂在地里,3分钱10头大蒜,1万头大蒜才能卖30元。”
今年74岁的吴贵珍大妈至今还有晒干菜、腌咸菜的习惯,每年她都会腌酸白菜、糖醋蒜、辣黄瓜,有时也会晾晒一些豆角、莴笋、红辣椒等。
“以前腌咸菜是为了满足冬天的餐桌需要,现在腌咸菜是为了尝鲜。”吴贵珍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可依旧忘不了咸菜、干菜的味道,好像吃咸菜、干菜在他们家是一种情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伊犁州城郊,专业的蔬菜种植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乡集贸市场重新活跃起来,本地生产的蔬菜能更自由地交易,居民的菜篮子里渐渐有了更多色彩。
“菜篮子”工程: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一口咸菜一口馍,伊犁的蔬菜从“老三样”到“走西口”,不得不提到原伊犁州“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桂花。
1988年,国家启动“菜篮子”工程,这一时期,政府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立并强化,基地建设成为重点。伊犁州积极响应,伊宁市、奎屯市等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蔬菜生产基地,拱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开始起步,虽然简陋,但有效延长了地产蔬菜的供应期。辣椒、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夏令蔬菜的本地供应能力大幅提升,冬季也能见到少量本地产的叶菜。
彭昌金在蔬菜地里摘辣椒孟霞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山东、甘肃等地的蔬菜商人逐渐进入伊犁,不仅带来了更多外地品种,也引入了更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市场观念。本地菜农开始学习嫁接、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蔬菜的产量和品质稳步提升,居民的餐桌日益丰富,反季节蔬菜不再是稀罕物。
2001年,伊犁州农业局干部李桂花调任州“菜篮子”办主任,她回忆道:“那时‘菜篮子’工程已经引起了州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民生工程提上日程。”
此后几年,伊犁州逐步建立起有组织、有规划、有科技的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温室大棚、组织技术培训、建设批发市场,伊犁的蔬菜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
特克斯县乾缘菌业香菇种植基地张庆华摄
走出国门:“菜篮子”成增收法宝
步入新时代,伊犁州的“菜篮子”工程进入从“有”到“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菜篮子”已从单纯的民生保障,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李桂花介绍,2000年以后,伊犁州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先后引进山东寿光、陕西杨凌等地的先进技术,培养本地专业人才,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建设千亩反季节蔬菜基地。
2003年,伊犁州首次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举办农产品展洽会,打通了农产品出口的“绿色通道”,伊犁的蔬菜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这一突破得益于李桂花等人提出的“伊犁州农副产品走出国门”的大胆设想,得到了州党委主要领导的支持。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无土栽培的西红柿张庆华摄
同时,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有机、生态成为伊犁农业的新追求。减化肥、减农药行动持续推广,一大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品牌脱颖而出。
此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领域深度融合,智慧农业示范园不断涌现,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精准种植、智能管理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净菜加工、中央厨房、预制菜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满足了都市快节奏生活下的消费新需求,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今天的伊犁,四季果蔬飘香:日本花菜、以色列西红柿、反季节草莓、油桃……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冬季蔬菜价格也趋于稳定,辣椒、西红柿等曾经春节时卖到几十元一公斤的“奢侈品”,如今常年保持在5至10元之间。老百姓不仅“吃得上”,更“吃得起”“吃得好”。
特克斯县种植户采摘葫芦瓜张庆华摄
“2001年,我调到‘菜篮子’办时,伊犁州本地反季节蔬菜只有十几种,到2012年我退休时,伊犁本地已经能产100多种蔬菜。”李桂花说,“‘菜篮子’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从过去解决‘没有’的问题,到现在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菜篮子’变迁的背后,是伊犁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宏大叙事。”
伊犁的“菜篮子”从“稀缺”到“丰富”,从“温饱”到“品质”,折射出的是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从“老三样”到“百花园”,伊犁“菜篮子”70年的变迁,不仅使百姓的餐桌更丰富,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伟大进步。(记者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