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羊鞭,捧起旅游“饭碗”,乡村土特产搭上旅游快车,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牧民变“云掌柜”,草原电商直播开启致富新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开起了民宿,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薰衣草花田里赏花的游客。张庆华赖宇宁摄
多年来,伊犁州依托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的“三链”融合发展新模式,乡村旅游重点村、特色民宿、文旅融合项目越来越多,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链动资源从“石头村”到旅游热土
每年6月,当一簇簇盛开的薰衣草把伊犁大地染成紫色时,游客也从四面八方奔着这紫色浪漫而来。
霍城县是全国最早种植薰衣草、全国最大的薰衣草种植基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薰衣草之乡”。
近年来,霍城县大力发展薰衣草产业,在科技的加持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如今,这抹紫色不仅装点着霍城县的田野山间,更成为带动百姓致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紫色引擎”。
进入7月,盛夏的霍城县晃晃村迎来最忙碌的收割季。赵晓芳摄
自2011年以来,每年6月,霍城县都会举办以薰衣草为主题的旅游节。
芦草沟镇四宫村(又称晃晃村)曾因砂石遍地、土地贫瘠而被称为“石头村”,如今早已形成了一条集薰衣草种植、加工、销售及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
伴随着薰衣草产业的兴盛,晃晃村的民宿经济蓬勃发展。一栋栋独具特色的民宿在村中崛起,或充满田园风情,或融合现代时尚元素。这些民宿为游客提供了温馨舒适的住宿环境,让他们能深度体验晃晃村的独特魅力。
“遇见香野”民宿备受游客青睐。民宿经营者范小芳来自安徽,看中了这里薰衣草产业的优势,于2019年投入300万元打造了这家民宿。游客在此可尽情享受乡村的宁静与惬意,清晨于薰衣草的芬芳中苏醒,夜晚伴着璀璨星空入眠。民宿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每一位游客都感受到家的温暖。
造型别致的民宿。张庆华赖宇宁摄
目前,四宫村已建成70余家农家乐、乡村客栈、特色产品店、咖啡馆、烧烤店等,丰富的旅游业态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如今的晃晃村,已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晃晃村正以自身的发展实践,生动诠释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伊犁的“旅游+”多业态融合模式正遍地开花。在霍城县,薰衣草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出让人心之向往的晃晃村。该村通过文化旅游节、薰衣草精深加工业为乡村振兴事业书写着绚丽的篇章;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重点打造的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实现了“艺术点亮乡村,旅游富民强村”的美好愿景,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链活文化文旅融合留住“诗和远方”
清澈的库尔代河蜿蜒穿过喀拉峻大草原,一路流淌到天山南脉脚下的琼库什台。村庄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古朴的木屋、多彩的民俗,凝结着传统智慧的结晶。
从昔日默默无闻的传统牧业村,到如今游客络绎不绝的“网红村”,特克斯县喀拉达拉镇琼库什台村仅用几年的时间便完成了蜕变。该村投入350万元改造135户民居,已发展牧家乐、民宿、文创店等业态超百家。村民马恩斯·别克返乡经营民宿后感叹:“乡村旅游不仅让农牧民挣了钱,连生活环境也焕然一新。”
在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其文化”商业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通过传统手工艺展示和民俗项目体验,饶有兴趣地了解民俗文化,并选购自己中意的手工艺品。
在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其文化”商业区,游客正在选购手工艺品。赵晓芳摄
“其文化”展示区是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今年建成投入使用,展示内容在旅游区原有非遗手工艺品、皮革制作、木工和铁艺作坊、刺绣、沙粒画、手工冰淇淋等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舞蹈体验项目和互动设施,游客不但可现场观看制作过程,还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据了解,“其文化”商业区共5000多平方米,以文化、商业、餐饮为主,商业区聚集了许多从事传统技艺的手工艺者,让游客在观赏喀赞其建筑风貌的同时,也能体验喀赞其各民族的手工技艺,领略喀赞其文化融合的美。
近年来,伊犁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培育了19家历史文化类、文物文博类景区,推出了9家特色博物馆,伊犁州博物馆、巩留县石榴籽书屋等公共文化场馆成为“网红打卡地”。
巩留县“石榴籽书屋”案例入选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库尔德宁镇阔克巴克村入选全国“夏季村晚”示范点;伊犁州图书馆、奎屯市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伊犁州歌舞剧院夏布特组合获得全国民族器乐展演优秀乐种组合;“伊犁河流域多民族非遗主题之旅”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创建“国”字号精品文旅品牌9个;举办500余项文旅节庆活动;“民族风情·北疆雪都”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入选全国十大冰雪旅游精品线路……
一份份实打实、沉甸甸的成绩单,彰显了伊犁州直立足于资源禀赋,推动文旅市场融合创新,为“诗与远方”添彩,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信心和决心。
链通产业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从春到夏,位于伊宁县喀什镇的天山花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热闹非凡。蓝天白云之下,一望无际的花海绚丽多彩、美不胜收。微风轻轻拂过,阵阵花香飘散,引得众多游客纷至沓来,纷纷打卡留念。
游客在天山花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拍照留念。杜磊摄
天山花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面积达6万亩。为了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该产业园启动后就对土壤进行调节和改良,分阶段种植了2万亩玉米和小麦、2.2万亩花卉、1.8万亩林果,打造精油加工体验基地、果品深加工基地、冷链物流基地和产品研发基地。
在天山花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副产品深加工车间,工人们有的在筛选鲜果,有的正在薰衣草车间加工提炼精油。图地于孜村村民再努热·马力克告诉记者,她原本在家务农,3年前来到车间从事水果分拣工作,现在每个月有4000元工资,而且还方便照顾家人。天山花海依托农事作业、精深加工和旅游服务业,促进了本地经济和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今年1月至6月,伊犁州直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040.43万人次,同比增长11.72%;游客花费357.52亿元,同比增长31.14%。
青山绿水相辉映,自然人文相交融。当前,伊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一个个网红打卡点、一条条特色旅游线路、一张张亮丽新名片应运而生。
展望未来,前景可期。乘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未来伊犁州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定能交出更亮眼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