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批江苏对口支援伊犁州和兵团四师、七师干部人才入疆以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力创建“苏韵伊情”江苏援疆工作品牌,实施苏韵伊情·产业引导、教卫提质、干部培训、文化润心、民族交融等五大工程,构建起“产业筑基、民生固本、文化铸魂”的立体援疆体系,书写了苏伊协作、共谋发展的崭新篇章。近日,荔枝新闻以《医疗援疆:跨越千里的健康守护》为题对江苏医疗援疆工作进行了报道。
医疗援疆是补齐边疆医疗短板、守护各族群众健康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江苏通过资金扶持、派驻专家和技术帮扶等方式持续输送力量。依托“组团式”援助,显著提升伊犁医院临床救治能力与管理水平,为当地群众筑牢了健康屏障。
“药要吃多久?”“药坚持吃到半年左右,疤痕已经基本愈合了,饮食还要注意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援疆医生许莹在问诊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的消化科门诊内,75岁的尹洪发正在复诊,接诊他的是来自江苏淮安的援疆医生许莹。老人精神矍铄,很难想象半年前的他还被胃角处高级别上皮肉瘤折磨,急需接受高难度的四级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而在援疆医生到来前,受人才和技术限制,当地医生几乎无法完成此类手术。
尹洪发的女儿尹俊坦言:“如果没有援疆专家,我们可能要去乌鲁木齐,那边手术条件更好一些,肿瘤剥离得更彻底,但去了要住宿,负担比较重。援疆专家在这儿,我们做手术就很放心了,术后也一直在跟踪治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援疆医生简介
了解情况后,许莹入疆不久便与本地医生结对,从手术方案设计到内镜操作技巧,手把手传授经验,让每台手术都成为“实战课堂”。她说:“我跟科室两名不同职称的医生形成师徒结对,采用分层递进模式培养。初级医生重点练常规胃肠镜操作,高年资主治医师则培养独立完成四级手术的能力。这样,我离开后也能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许莹指导下,七师医院消化科手术水平显著提升:以往全年仅能做三四十例的内镜下ESD手术,今年上半年已达每月10例,不少是曾无法开展的四级手术,“带不走的技术”正深深扎根边疆。
10名淮安援疆专家深入新疆加依劳夏牧场开展义诊
许莹带来的技术突破,只是江苏援伊医疗工作的一个缩影。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已实施医疗援疆项目40个,投入资金6.65亿元,培训当地医生9.8万多人次,为基层群众巡诊、义诊10.4万人次,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372项……
近日,江苏医疗援疆再传捷报:由江阴援建的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经2年多建设顺利通过ISO15189医学实验室现场评审,成为新疆首个通过此类评审的县级医院实验室,其出具的检验结果可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互认。
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这是江阴市卫健委选派的援疆院长张飚援疆后就定下的目标,通过创建,推动引进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加强与内地优质医疗资源对接;同时依托援疆资金购置先进检验设备,全面提升科室硬件水平。“创建过程规范了各项制度,从标本运输、采集到检验流程,带动了整个医院的提升。以前霍城老百姓出去看病,检验报告可能不被认可,得重新做检查。现在结果互认,他们不用再来回奔波了。”张飚说。
江阴市卫健委选派的援疆医生张飚
从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开展,到医疗技术空白的持续填补,再到实验室通过国际评审,江苏医疗援疆的脚步坚实有力。这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信心的播种——让边疆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