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播种机没有导航,全靠划行器,农机上插根标杆,驾驶员盯着线找交界线;现在的新型农机靠北斗导航,定位后调头就能播种,省工又省力,发现机械故障还能随时下来调整。”岳新伟指着新旧播种机对比介绍。不仅如此,播种方式也迎来革新,“以前是勺式种箱,双苗多,农户得额外间苗增加成本;现在换成夹籽式,实现精播,一窝一颗,既省钱又提效。”
每年的8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新源县别斯托别乡制种玉米进入采收关键期。田间地头,大型收割机穿梭往来,锋利割台精准切断秸秆、摘落玉米穗,饱满果穗经传送带直接装入运输车,全程无需过多人工干预——这幅充满“科技范儿”的农耕图景,离不开元利恒农机合作社的深耕。
自2013年成立以来,合作社打破传统农业“单打独斗”模式,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整合土地资源,推进规模化种植;同时引入先进农机与加工技术,构建“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带动周边农户从“零散种植”走向“抱团发展”。
“加入合作社后,我们相当于‘抱上了团’。”岳新伟感慨,机械从最初2台增至100多台,耕地、播种、收割、脱粒全环节实现机械自动化全覆盖。他自己也从普通农民成长为懂农机调度、维修、故障排查的合作社农机负责人,“看着大型农机在田里高效作业,比当年单干时踏实多了。”
农机升级不仅改变了农耕方式,更提高了生产效率。如今合作社的农机库,涵盖农业生产全环节装备:北斗导航让播种行距误差不超3厘米,收割机脱粒率达98%,大幅减少粮食损耗。“就说这台20行收割机,1小时能收30亩制种玉米,6台一起作业,一天能收2500亩左右,比人工、小农机快太多了。”岳新伟说。
农机“解放”双手,更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过去,农户单一种植玉米,要承担农资、人工成本,还愁销路,利润微薄;如今加入合作社,农户既能拿土地流转租金,又能在合作社务工挣工资,还能享受产业链分红。“以前种一年地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收入翻了好几倍,生活越过越红火。”岳新伟的“幸福账单”,真实可感。
岳新伟的故事,是新源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缩影。数据显示,当前新源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9.4%,农机作业面积超276万亩次——这意味着当地农业生产正式迈入“机械化主导”新阶段,农机从“可选项”变为“必需品”,更成为农民追求“更高产、更高效”的“刚需品”。
从2台农机“小打小闹”到百台机械“全面覆盖”,从普通农民到合作社农机负责人,岳新伟的成长轨迹,印证着农机升级为农业带来的变革。如今,越来越多像岳新伟这样的农民,借着农机赋能的东风,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耕耘出幸福新生活。(通讯员曹小娟代亚梅王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