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载风雨招商路,一颗初心始终如磐。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一线的中流砥柱,邵雨雷用专业、坚守与热忱,推动一个个优质项目落地生根,诠释着“亲商、富商、惠商”的招商温度。他以产业为基、以链为纲,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写下了从“招商”到“选商”、从“单点”到“链群”的动人蜕变。
2010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邵雨雷怀揣着梦想与忐忑,第一次站在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面对当时初显雏形的园区和激烈的区域招商竞争局面,这位“初生牛犊”没有畏难。他深知自己经验尚浅,便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白天抱着规划图走访已入驻的企业,熟悉每一块土地的状况和周边的配套;晚上则埋首研读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报告,补习石油化工、新材料等当地主导产业的知识。他的公文包里,总是装着一本记得密密麻麻的工作手册,从客商随口提及的行业动态,到项目对接中遇到的每一个疑难问题,他都记录下来,反复琢磨。正是这份“笨功夫”,让他迅速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对开发区资源、政策、产业链都烂熟于心的“活地图”和“政策通”,也为他日后从“招商”迈向“选商”的精准判断,打下了坚实的第一块基石。
![]()

图为邵雨雷与同事们走访企业。受访者提供图片
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和不断升级的产业格局,邵雨雷深谙懂产业才能招好商的道理。早在多年前,他就意识到招商不能“广撒网”,而必须“精准钓”。尤其是技术密集、链条环环相扣的化工行业,唯有读懂产业链、嵌入价值链,才能真正引来活水、聚木成林。
新疆兴达伟业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落地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该项目依托独山子石化的苯乙烯原料,通过物料管道直供厂区,大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最终实现年产8亿元、纳税超5000万元的规模效应。“我们不只是在引进企业,更是在补齐链条、提升生态。”邵雨雷说。
在邵雨雷看来,项目从签约到投产的每个环节都是对营商环境的检验。“招商不是‘一签了之’,而是从第一次通话开始,就要让企业感受到在这里投资放心。”这是邵雨雷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15年坚守的服务准则。
![]()

图为邵雨雷与同事们走访企业。受访者提供图片
作为项目的服务“秘书”,邵雨雷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无论是注册公司、立项审批等前期手续办理,还是帮助企业租赁厂房、水电开户等项目落地工作,或是协助企业进行人员招聘等日常运营事务,只要企业有需求,他都会安排专人全程跟踪服务。他的真诚与用心赢得了企业的广泛赞誉,大家都将他视为值得信赖的“贴心人”。
新疆鸿泰恒业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子仁说:“当初调研时对原料供应没底,邵主管当天就带着我们跑了周边3家原料厂,晚上又整理出详细的调研报告,这种效率和诚意,让我们下定决心落户。”
15年间,昆玉、天虹、新疆巨力等重大项目的建设现场,都留下过邵雨雷奔波的身影。他常说自己是“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的人,从不讲困难,只问成效。面对严峻的招商压力,他把责任写进每一次出差招商的行程里、每一份深夜亮灯的项目报告中,也写进了企业家们的口碑里。
如今,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批批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在“链上开花”。邵雨雷表示,招商是一项需要持续奔跑的事业,唯有更贴近企业、更读懂产业、更专注服务,才能不负时代、不负热土。
从青涩学子到招商尖兵,从普通干部到党员先锋,邵雨雷用15年的坚守证明:平凡的岗位,也能书写不平凡的答卷。他的故事,是开发区无数招商人的缩影,在这里,还有无数像邵雨雷一样的党员干部,他们以产业为基,以项目为王,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奋斗,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通讯员陈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