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为就近照顾家住伊宁市的父亲,陈智灵调任伊宁边合区管委会财政局副局长。“霍城县没有开发区,刚到伊宁边合区工作时,我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至今记得,上任不久就碰到自治区核查伊宁边合区成立20年来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作为联络人的她,连夜恶补20多年来伊宁边合区的基本情况。“政策执行不能作假、不能补课,我不能让别人觉得伊宁边合区的人是外行。”凭着这份较真,她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更快速摸清了伊宁边合区的机构职能、发展脉络,从此与这片热土深度绑定——从伊宁边合区到伊宁园区,再回到伊宁边合区担任财政局局长,直到2021年退休,她参与了伊宁边合区发展最迅猛的十年。
如今翻看当年的工作相册,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她都历历在目:有与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的场景,有深入企业调研的画面,还有伊宁边合区早期建设时的老照片。“从霍城县清水河镇政府到伊宁边合区,我见证了伊犁的发展变化,也亲历了伊宁边合区从‘小园区’到‘大平台’的成长。”陈智灵说,作为一名老财务工作者,她很荣幸能以“账房人”的视角,记录下时代发展的印记。这些经历,也成为她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现在走在伊宁边合区的路上,每一条路我都能说出它的资金来源、建设节点。”说起伊宁边合区的变化,陈智灵如数家珍:山东路人字桥解决了伊宁园区通往市区的交通难题,伊宁大街的绿化、几个社区服务中心的落地、敬老院和学校的建成,让这片产业新城有了“烟火气”。她见证了伊宁边合区从6.5平方公里扩展到40多平方公里,人口从8万增长到20多万,企业从寥寥几家到超过1000家。“当初谁能想到,这里会变成这么璀璨的新城。”她说。
在陈智灵看来,财政工作远不止“算账”。她说:“数字是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体制建设、制度完善。”退休后的陈智灵并未停下脚步,在被推举为伊犁州老干部专家工作团专家后,她持续为伊宁边合区建言献策,仅针对跨境电商发展等领域就提出40多条建议,其中3条被采纳。“新疆是个好地方,‘一带一路’让这里的潜力越来越大,我想继续为伊宁边合区、为伊宁多做点事。”陈智灵说。
如今,伊宁边合区已成为伊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日益完善。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像陈智灵这样默默奉献的建设者,他们用坚守与担当,在时代的画卷上写下了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通讯员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