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多·食光里”营地的观景台上,尼勒克县尼勒克镇多尔布津村党支部书记张剑越望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清华大学的留学生们正跟着哈萨克族老人学刺绣,托合提·肉孜的馕坑前排起长队,营地集市里的蜂蜜伴手礼被游客争相选购。这个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城郊村,如今已蜕变为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的"甜蜜小镇",而这一切的变迁,都镌刻在张剑越5年来的工作手记里。
党建为钥:打开发展之门
“2023年那个冬天,我们在巴扎尔古丽家炕头上聊了三个小时,她终于点头同意试试开奶茶馆。”张剑越翻看着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最初的艰难。那时的多尔布津村,道路狭窄泥泞,村民靠传统种养为生,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改变始于村“两委”和县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确立的“党建引领文旅融合”发展思路,而突破口就是党员带头。
村里创新推行"党员中心户包联制",每15-25户推选一名党员负责政策宣讲和带头示范。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中,老党员赛力克第一个拆除了自家院墙,带动全村顺利完成5公里污水管网铺设。通过"村干部牵头领办、兄弟村队抱团发展、致富能手示范带动、招商引资注入"的"四个一批"模式,目前,村里争取到援疆资金和财政配套资金共计6000余万元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党员的脚印丈量出了村里的每一条新路,这是我们能引来金凤凰的基础。"张剑越深有感触地说。
文化为魂:甜蜜产业升级
在“多多村”度假小镇的民俗体验区,张剑越指着墙上的3D主题墙绘介绍:"这是我们用980万元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打造的文化IP。"曾经闲置的老油坊被改造成美食广场,打了一辈子馕的托合提·肉孜在这里支起馕坑,他的核桃馕成了游客必带的伴手礼,年收入突破15万元。更让张剑越骄傲的是,村里将蜜蜂文化、民俗风情融入旅游全过程——周末乡村音乐会上马头琴与吉他合奏,百年榆树下的告白周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连卖蜂蜜的摊位都能讲出“蜜蜂跳舞传信”的科学故事。
2025年投入运营的“多多·食光里”营地成为新亮点,这个占地6061平方米的综合性旅游营地,包含餐饮区、钓鱼池、游泳池等设施,由江苏援伊·常州(武进)工作组扶持建设,目前已吸引22户村民入驻经营。“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来,更要让他们留下来。”张剑越介绍,村里通过举办乡村音乐会、非遗打铁花、伊尼苏啤酒节等活动,成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该村今年1-8月就接待了30多个研学团队,其中包括35名清华大学留学生的文化考察团。
民生为本:甜蜜指数攀升
“巴扎尔古丽现在是村里的'明星老板'了。”张剑越笑着说。这个曾经的养殖大户,在村里帮扶下参加烹饪培训,庭院被改造成兼具餐饮住宿功能的民宿,去年纯收入达20多万元。她的成功点燃了全村的创业热情,目前村里已有60余家特色民宿和农家乐,130余名村民变身摊主、咖啡师、观光车司机,人均日收入达400元。
在营地当服务员的热孜万古丽·艾买提每月能挣3600元,比起以前在县城打零工,现在步行十分钟就能上班还能照顾家庭。村里的蜂蜜产品通过包装升级,价格翻了一倍仍供不应求,带动养蜂户人均增收8000元。2024年,多尔布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31万元,农民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从集体经济薄弱村跃入“百万村”行列。“我们建立了‘最美庭院’‘文明示范户’评选机制,现在村民不仅比收入,更比环境美、比服务好。”张剑越翻开最新的评比表,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50余户获奖家庭的名字。
未来可期:甜蜜故事续篇
站在规划图前,张剑越眼中充满憧憬。村里正在打造"寻蜜之旅"项目,游客将能跟着蜜蜂轨迹游览花海,新建的民俗文化街区将集中展示哈萨克族刺绣、蒙古族马头琴等非遗技艺。按照规划,全业态植入后村里将有130户经营主体,年经济效益预计达2000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
“甜蜜不仅是收入增长,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张剑越的手记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句话。从怀疑观望到主动参与,从单一养殖到多元经营,从本土认同到文化自信,多尔布津村的变迁印证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当夕阳为“多多村”度假小镇镀上金边,张剑越知道,这个关于甜蜜的故事,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篇章。(通讯员王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