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犁河谷蓬勃兴起的创业大潮中,占地2.5万平方米的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技术与产业转移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厦巍然矗立,成为企业创新创业的地标。这里虽然没有机器的喧嚣声,却有新质生产力静默生长、奔流不息的磅礴力量。作为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座被创业者称为“造梦工厂”的创新创业基地,13年间成功孵化企业300多家,累计服务河谷企业5000多家,带动5万余人就业。
跨界转身从文学青年到产业拓荒者
1989年,焦楠自锦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她本可以沿着文学的路径平稳前行,却毅然选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奔赴商海。从北京到伊犁,20余年的市场闯荡经历,让她深刻洞察并掌握了商业运行逻辑。
2012年,当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技术与产业转移中心主任的重任落到焦楠的肩头时,这位东北女子的果敢彻底迸发。“当时伊犁的科技型企业数量不多,大学生创业有待更多引导。”焦楠回忆道。
焦楠斥资8000万元打造科技孵化器。2012年项目启动时,被许多人视为冒险。但焦楠用远见和坚持,让这个梦想最终落地生根。
构建生态打造边疆科创“大本营”
走进双创大厦,墙上的“企业成长路线图”揭示着孵化器的成功逻辑。焦楠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与北京工业大学共建“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站”;与南京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打造“东智西输”资源通道,促进东部科技成果向西部转移。从创业培育到加速孵化,她和团队建立起完善的标准化服务清单,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支持。
“强大的磁场效应,使孵化器成为伊犁州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利器。”焦楠介绍。
目前,孵化器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农业科技、电子商务等领域进行企业孵化和人才培育,入驻的180多家科技企业中涉及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
赋能女性创建100余人规模的双创妇联
身为一名女企业家,焦楠对女性创业与就业的艰难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她推动成立了规模100余人的双创大厦妇联,在伊犁州、伊宁市妇联的指导下,持续深化“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工作机制。
多年来,焦楠将妇女工作全面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各环节,走出一条妇女组织与企业协同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径,成功培育出包括“疆域智慧农业”“古丽AI设计”在内的37个女性创业项目。女大学生玛合巴丽·江阿努尔在孵化器成功创业后,目前已助力近万名妇女走上了就业创业之路。
硕果累累13年耕耘铸就辉煌业绩
在全方位服务伊犁河谷企业的过程中,该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举办创新创业培训及大赛超过600场,培育科技型企业超1000家;成功推动100多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成知识产权申请100余项,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多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00余项。
目前,该孵化器已被认定为国家级“塞外行”众创空间、自治区级小型微型创业孵化基地等1个国家级和6个自治区级基地,并获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挥部产业和就业援疆组授予“双十基地”称号。
如今,走进孵化中心,常常能看到焦楠坐在学员中间,为他们讲授规划课程,耐心指引创业梦想的方向。她动情地说:“看着这些企业一步步成长,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长大成人,这份成就感和幸福感,难以用语言表达。”
在焦楠身上,不仅有企业家的远见与魄力,更有新时代奋进的脉搏。正是有了无数像焦楠这样的创新播种人在伊犁这片热土上默默耕耘,伊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才更加强劲。(记者任家莉肖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