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卖蜜到康养旅游嗡嗡黑蜂“甜”了山谷
——“沃野绘新景乡村幸福来”系列报道之七
8月26日,记者走进尼勒克县乌拉斯台镇蜂农居玛西江·阿亚提的蜂场,蜂飞蝶舞、蜜香四溢。居玛西江·阿亚提一边检查蜂箱一边笑着说:“以前我们只会埋头养蜂,蜂蜜卖不出好价钱。现在不一样了,咱们的黑蜂有了名号,蜂蜜贴上标签走向全国,一年能挣20多万元呢!”
居玛西江·阿亚提口中所说的变化,源于尼勒克县近年来围绕“中国黑蜂之乡”生态招牌,推动蜂产业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的战略布局。一批像他这样的传统蜂农,正从单打独斗的养蜂人,转型为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旅游的新主角。
游客正在购买蜂蜜。孟霞摄
乌拉斯台镇唐布拉社区的大山深处拥有优质蜜源植物200多种,是新疆黑蜂自然保护区。由于长期缺乏品牌运营和深加工链条,蜂农的蜂蜜大多以原料形式低价外销。重要的转机发生在2024年。就在这一年,原国营农牧场改制为新疆种蜂繁殖场黑蜂蜂业有限责任公司,推动了蜂产业走向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
“我们目前已开发出10余种蜂产品,每一瓶核心区的蜂蜜都拥有‘身份证’,可溯源至核心区内具体蜂场。”新疆种蜂繁殖场黑蜂蜂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管淑琴指着陈列柜中带编号的蜂蜜介绍。该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蜂农”发展模式,带动了核心区66户蜂农统一生产标准,并延伸开发出蜂文化文创产品及正在开发的日化用品等高附加值商品,推动黑蜂蜂蜜从“土特产”迈向“高端消费品”。
正是在企业的扶持下,居玛西江·阿亚提通过标准化养殖,蜂蜜质量更高,黑蜂蜂蜜的品牌得到市场认可,从卖原蜜到卖有品质的蜂蜜,他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品牌树立、产业升级不仅让尼勒克县的蜂蜜卖得更远、价格更高,更催生了“蜂旅融合”新业态。蜂农杨国峰一家三代养蜂,2022年,他抢抓旅游机遇,投资200多万元将自家庭院改造成以蜂文化为主题的民宿综合体。“游客在民宿不仅能住木屋、看星空、吃烧烤,还能体验采蜜、做蜜饼等,沉浸式感受‘蜂农生活’。”旅游旺季时,他的14间房天天爆满,还雇了3名当地员工。
杨国峰家的黑蜂牧场民宿。孟霞摄
像杨国峰这样借助“一只蜂”撬动“多元收入”的案例正在尼勒克县不断涌现。2022年,杨国峰只是唐布拉社区建造民宿为数不多的几户之一。如今,唐布拉社区已建成了上百家特色民宿。越来越多农牧民将自家院落改建为民宿、农家乐,从传统牧业转向“蜂产业+旅游服务”双轨并行的运营模式。
近年来,尼勒克县并不止步于“卖蜂蜜”,更计划打造“康养旅游示范县”。该县依托乌拉斯台镇的唐布拉草原、巴尔盖提温泉等生态资源,推出“赏草原—沐温泉—品蜂蜜”主题线路,建设黑蜂文化体验馆、温泉康养基地等设施,推动了蜂产业与生态旅游、温泉疗养的深度融合。
游客在办理民宿入住手续。孟霞摄
乌拉斯台镇巴音沟村村民阿勒马斯·吐列拜就是依托温泉旅游资源,从一个牧民化身为巴尔盖提温泉的“理疗师”。“很多人来泡温泉是为了调养身体,我们会根据顾客需求提供一些简单的头部按摩、身体推拿等服务。”阿勒马斯·吐列拜笑着说,“我这双拿马鞭的手如今也能干细致活,每年5月干到9月,收入近5万元。”
乌拉斯台镇依托丰富的旅游与蜂产业资源,积极开展针对性强的冬季大培训,推动当地农牧民实现职业转型。去年该镇共组织3批次150名农牧民参加培训。
游客在参观黑蜂科技馆。孟霞摄
“过去牧民只会放牧养蜂,如今很多人转型成了旅游服务员、体验讲解员、疗养护理员,成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乌拉斯台镇人大主席曹石磊说,现在该镇蜂产业带动就业人数超过千人,带动农牧民年均增收近2000元。
“我们要让尼勒克黑蜂走向国际,更要以蜂为媒,把这里建成蜂文化体验胜地、生态康养目的地。”尼勒克县文化体育广播和旅游局旅游规划科科长丁美霞表示,“如今,尼勒克县正加快推进‘黑蜂产业与文化示范区’建设,持续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
当前,尼勒克县正在“甜蜜事业”中创造着生态与民生共赢的美好未来。蜂产业与康养旅游的双翼共振,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绿色样本。(记者孟霞肖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