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绘新景乡村幸福来”系列报道之四
清晨的昭苏草原,露水还未干透。伊犁马养殖户伊犁州昭苏县种马场马鞍山社区居民合拉斯·毛力达哈孜已牵着3匹伊犁马走出马厩。马匹鬃毛顺滑,肌肉饱满,在阳光下像镀了层金。在他的记忆里,父亲那辈的养马生活是“追着草跑”的循环,牧民账本上,马的价值只有“肉”和“力”两栏。
伊犁马养殖户合拉斯和他的马。
转变始于10年前。合拉斯从昭苏县畜牧局领回《伊犁马培育手册》,第一次接触“血统登记”“饲料配方”等新鲜词。他果断卖掉所有普通马,换回几匹带血统证明的伊犁马种畜。“现在养马像养孩子,得讲科学。”如今,他已拥有21匹精品伊犁马。
这样的“精养故事”在昭苏每天都在上演。伊犁州昭苏县马场设有全疆唯一的马医院,为马匹健康提供保障。伊犁州昭苏县马场畜牧兽医科党支部书记邓海峰介绍,为确保马医院高效运转,这里引入4名兽医硕士,新疆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组成技术后盾,专攻疑难杂症。
在伊犁马测试调训中心马场,伊犁马“红桃K”扬起脖颈打了个响鼻,前蹄轻快刨地——这是它准备“上课”的信号。马术教练巴布恩解下拴马绳,轻轻拍了拍它。
“马儿不‘上学’,什么都不懂。”伊犁马测试调训中心党支部书记欧阳文站在训练场外,看着马群在跑道列队奔跑,“就像孩子要上学读书,马也得经过系统调教,才知道何时加速、何时刹车。”
障碍训练环节,“红桃K”展现出惊人灵性。“它两岁了,在伊犁马速度赛中成绩优异,马场马术中80公分的障碍跳跃对它来说轻而易举。”巴布恩跳下马,掏出毛巾给马驹擦汗,“红桃K”温顺地低下头,用脸颊蹭着他的肩膀。
系统调教让马匹价值实现质的飞跃。欧阳文指着墙上的价格表,说:“普通马卖1万元到2万元,经1年调训的能卖到5万元,去年我们有一匹赛事公马,以16.9万元成交。”他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遗憾:“那时想搞调训,连像样的跑道都没有,现在标准化跑道、障碍设施、康复中心一应俱全,马儿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曾在深圳、北京马术俱乐部工作多年的巴布恩,2021年回到昭苏:“以前总觉得外地条件好,回来才发现,咱们伊犁马经过科学调训,一点不比国外名马差。”
昭苏县天马文化园马术表演。
在昭苏马产业全链条发展中,良种繁育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根与魂”。从自然繁殖到科技赋能,伊犁马的“基因优势”持续释放,为全产业链繁荣筑牢根基。
“我们不再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是根据市场需求精准定位培育方向。”邓海峰道出育种思路的转变——速度型、速步型、国家礼仪仗马、肉用型四大类伊犁马分类培育,尤其在速步马和肉用马领域,已形成显著市场竞争力。
科技注入让育种效率发生质变。昭苏县54座马人工授精站常态化运转,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马人工授精3.59万匹,相当于为草原播下3.59万颗“优质种子”。更令人瞩目的是冻精技术突破:2023年,伊犁州昭苏县种马场获批自治区级种公马站,马冻精生产迈入市场化运营,年推广应用细管精液2万剂。
“冻精技术不仅扩大了良种马改良覆盖面,还降低了改良成本。”邓海峰自豪地说,“目前我们的冻精生产技术和质量全国领先,意味着昭苏马的良种基因能‘飞’到更远的地方。”
万马奔腾。
从1993年举办首届天马节至今,昭苏的马赛事早已不是“圈内自嗨”:全国马术耐力赛、丝绸之路马术定向赛等高端赛事接连落地,2025年更创下“中国千里马最长运动赛道”纪录,让伊犁马的矫健身姿通过媒介传遍全国。
走进新疆牧马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马油冷制皂的醇厚香气扑面而来。工匠们将提炼好的马油倒入模具,指尖翻飞间,一块块印有天马图案的皂体逐渐成型——这不仅是日常洗护用品,更是承载哈萨克族传统工艺的非遗产品。
该公司负责人哈沙叶尔登指着生产线旁的低温负压真空设备,眼中闪着自豪:“传统工艺靠经验,现代技术讲精准。我们联合新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攻克了马油脂精炼的技术难关,让每一滴马油都发挥最大价值。”
从马油的“一滴精华”到马肉的“一口鲜香”,昭苏正把马的“全身价值”掰开揉碎,通过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这不仅让“天马”的馈赠惠及更多农牧民,更让伊犁马的经济价值突破“赛场”与“景区”的边界,真正实现“马业惠民”的广阔空间。如今,昭苏马匹存栏量达12.22万匹,马产业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记者杨静怡刘东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