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流水潺潺,小院鲜花争艳,一辆辆马车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不停驶过。
7月9日,店主阿不杜萨拉木·阿卜力孜站在自家的干果店前,热情地招呼着往来的游客。
蓝色的铁艺院门,永远是敞开的,谁都可以进来瞅一瞅。
喀赞其景区改造后的水系。卢钟摄
“有游客问我,进来参观要收费吗?我说,你们大老远过来,我们欢迎还来不及呢!”阿不杜萨拉木·阿卜力孜笑道。
多年前,伊宁市喀赞其街区基础设施薄弱,街巷道路长年失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过去喀赞其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穿一身新衣服出去,没走几步,旁边经过的马车压到一个水坑,泥点就溅了一身。”阿不杜萨拉木·阿卜力孜说。
这一困境,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历史。
2007年,伊宁市在财政收入不到6亿元的情况下,投资1.2亿元对喀赞其实施保护性改造,并将其定位为文化旅游示范区。2008年,伊宁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伊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扶持当地居民发展民俗旅游。
经过修缮改造和十几年的运营,喀赞其早已旧貌换新颜,并成为文化润疆、团结稳疆、旅游富民、居旅共享的大型原生态人文品牌景区,当地居民也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阿不杜萨拉木·阿卜力孜的老宅位于景区核心的前进街。2019年,他将小院沿街的一间仓库改造成干果店,吃上了“旅游饭”。
“以前别说游客了,连本地人都不愿意来。现在我光靠卖干果和冰淇淋,一天就能挣近千元。”阿不杜萨拉木·阿卜力孜满是感慨地说。
2024年,为提升景区品质,优化群众生活及出行环境,伊犁老城喀赞其文化旅游区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项目正式实施。该项目总投资1.86亿元,改造区域范围0.74平方公里,占景区核心游览区的17.6%。项目紧扣《伊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伊宁市前进街、阿依墩街、伊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以喀赞其景区北门步行街、前进街、前进街八巷、前进街八巷支巷、新路街、新路街一巷、新路街二巷、赛乃姆广场(前进街七巷)、喀什街七巷、喀什街五巷为轴线,通过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历史记忆挖掘恢复、旅游业态优化布局、景观节点有机植入等方式,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7月9日,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一条巷道的沥青摊铺。卢钟摄
道路提升改造工程主要包括前进街、新路街及其16条支巷共计约5公里,供水管网改造约3100米,排水管网改造约1800米,地面铺装及空线入地约5000米,安装路灯照明设施357盏。
街区保护及街容街貌提升改造工程保护修缮历史建筑23栋,改造及恢复水系3000米,沿街外立面整治约1800米,提升改造街巷外立面24处,房屋修缮5处,风貌优化15处,打造非遗街巷一条。此外,还新建旅游公厕11座,改造生态停车场4处等。
道路施工时,难免会影响生意,个别商户也会有些怨言。“我就给他们说,路修好了,游客多了,我们不是能挣得更多?”阿不杜萨拉木·阿卜力孜说。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方遇到的多是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经常是我们正在干活,居民端着一盘西瓜就送过来了。”伊宁市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四分公司施工员潘海博说。
今年80岁的吐尔逊·居玛洪在前进街九巷住了一辈子。如今,整条巷道都铺上了地砖,他再也不用走泥巴路了。
“外墙都给我们重新粉刷了一遍。巷道马上还要安装路灯,电线也要全部入地。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吐尔逊·居玛洪说。
工人对重新喷涂后的居民大门进行装饰绘画。卢钟摄
经过一年的施工,如今,伊犁老城喀赞其文化旅游区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目前,中心片区24条道路已基本完成道路恢复及人行道铺装,今天将完成最后一条巷道的沥青摊铺。后续,我们将开始路灯、垃圾桶、休闲座椅的安装。”潘海博说。
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社区的凝聚力,也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创业热情。
“在喀赞其景区,我们社区的居民共有325户,已有120户居民在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这次提升改造项目实施后,不少居民都有扩大经营规模或者发展旅游业的计划。”伊宁市都来提巴格街道托特科瑞克社区主任拜合拉木·努尔买买提告诉记者。(记者卢钟陈天金实习生乃尔克再·马合木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