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优质的玉米种子,从农民增收到乡村振兴,从实验室到“一带一路”,承载着远超其微小体积的重量与梦想。它不仅凝聚着科技创新的智慧,还连接着千万农户增收的希望。
“2024年,全国每100粒玉米种子中,就有20粒产自伊犁河谷,可保障国家1.2亿亩用种需求。”9月12日,伊犁州种子管理总站站长孙川乔说,站在“十四五”规划成就回顾与“十五五”规划新征程的交汇点,伊犁州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玉米制种产业提质增效,通过政府规划引导、种业企业发挥实力,提升玉米制种技术水平,加快推进高标准制种基地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打造伊犁种仓。
伊犁玉米良种赢得西北种业广泛认可
“千亩高产创建示范田,亩产超3000斤!明年一定卖这个品种!”8月19日,在新疆金丰源种业有限公司霍城县清水河镇玉米育种暨试验示范基地的观摩现场,一人多高的玉米植株整齐挺立,穗大粒满。来自甘肃的种子经销商王蕙芳一边数着玉米粒一边激动地说道。这一天,在伊犁育种基地一片丰收在望的玉米示范田中,来自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的经销商、种植大户和专家共同见证了一场高产玉米品种的“现场验货”,也点燃了西北地区种业市场的信心。
图为王蕙芳在数玉米粒,难掩兴奋之情。史雪红摄
“1、2、3……一排玉米40多粒,一穗玉米18排,这个玉米种子亩产目测能达到3000多斤以上!这里的玉米种子真棒!棒棒的!”看着一排排即将成熟的玉米,王蕙芳俯身细数玉米粒,难掩兴奋之情。
深耕种子行业10余年的内蒙古赤峰市五谷丰登种业有限公司经理宋庆生则更关注玉米种植技术示范创新的细节。宋庆生细致地观察种植基地里玉米的株距、行距和土壤墒情,对伊犁州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现超高产量连连称“震撼”。
“这个玉米产量水平在我们赤峰市目前还难以达到。”宋庆生坦言,“这背后绝对是良种和良法的完美结合。我特别想深入学习这套精准的水肥管理和密植调控技术,把这套高产的‘真经’带回去。”
“这些高产玉米种子为种植户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来自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玉米与杂粮作物病害研究室主任、博士郭成,从专业角度分析了伊犁作为玉米制种基地的独特优势:“伊犁河谷的气候、自然条件禀赋,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灌溉条件好,是理想的玉米制种基地。”
图为玉米制种引起众人关注。史雪红摄
龙头企业集聚激活产业新动能
伊犁州是新疆最大的玉米、水稻、大豆、甜菜、油料、薰衣草、红花等生产基地,被认定为全疆首个“全国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州”。近年来,伊犁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端牢中国饭碗的殷殷嘱托,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一手抓粮食安全保障,一手抓粮食产业发展。
在政策支持、科技赋能与企业集聚的多重推动下,伊犁州农业发展正从传统农业迈向国家级玉米制种核心区和丝绸之路种业合作前沿。伊犁州玉米制种产业规模持续领跑全疆,孙川乔告诉记者,这一成效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和全程机械化等举措,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和种子质量。与此同时,玉米制种企业集聚伊犁河谷的效应也开始显现。伊犁州积极引进一批育种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营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的现代种业企业,随着中国种子集团、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九圣禾种业、金丰源、河南豫玉等种业企业相继入驻伊犁河谷,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其中,山东登海种业在巩留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宁县等地设立3家全资子公司,进一步强化了区域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目前,伊犁州种子加工能力可满足80万亩玉米制种需求,为打造国家级玉米制种核心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亩地玉米收成达1吨多,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当下,正在采收玉米的全国劳动模范、新源县阿勒玛勒镇兴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建军高兴地说,他今年种植了600亩地的玉米,农民合作社的成员陆续进入玉米采收期,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让农户既增产又增收。
孙川乔说,随着伊犁河谷玉米制种基地水平大幅提升,伊犁州积极推行县企合作、村企共建模式,打造21个制种产业村,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70%以上,积极构建“企业+合作社(制种大户)+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每年带动产业村户均增收超1000元。从种源到餐桌的安全闭环,离不开政策“组合拳”。2023年,伊犁州人民政府兑付良种补贴5719.64万元,惠及4.23万户农户,良种覆盖率达98%;2024年,扶持1000万元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种业企业、奖补制种乡镇等,让种子安全与农民增收同频共振。
玉米制种迈入“芯”时代
种子,被誉为农业“芯片”。而在伊犁州,科技赋能已超越了一粒简单的种子。从田间地头的精耕细作到智能化车间的高效运转,从传统农业到智能制造,从单一生产到全链整合,撬动了伊犁玉米种业的提质升级。
2023年以来,伊犁州累计创小麦、玉米等作物全国大面积高产纪录17项、全疆纪录4项,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玉米单季吨粮田。2024年,伊犁州粮食产量387.7万吨,连续8年位居全疆第一,亩均产量607.6公斤,比2021年增加54.84公斤,分别比全国、全疆平均水平高212.9公斤、82.8公斤。2025年,伊犁州粮食种植面积670.03万亩,预计产量411万吨以上,比2021年增加100万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伊犁智慧”,提供了“伊犁经验”。
图为玉米制种智能化生产线。史雪红摄
在霍城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伊犁金丰源种业霍城县玉米种子及加工厂内,一场无声的“智能革命”正在上演。一座占地100亩,投资1.2亿元的玉米种子智能化生产加工厂正在试运转中。从玉米收获果穗进场、玉米杂穗择选、烘干、脱粒到籽粒分级、色选包衣精选加工到成品种子袋装,全流程无人化操作、全封闭运行,在几千平方米的精选包装车间仅需2名技术人员监控——这标志着伊犁玉米制种正式迈入智能化、精益化、全链化的“芯”时代,在伊犁实现“中国智造”的逆袭。
“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袋,工作人员也仅需查看监测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即可。”伊犁金丰源种业有限公司经理孙蓉介绍,智能化生产线极大提升了种子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
新疆金丰源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银宝表示,这条年产3万吨优质玉米种子的现代化生产线,填补了伊犁州玉米种业产业链的加工短板。全封闭生产不仅大幅提升种子纯度与质量,更有效避免外部污染,显著提高加工效能。企业将本地生产的制种玉米果穗高效转化为商品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包装种子,真正实现了从“田间穗选”到“成品出袋”的全链闭环,提升伊犁玉米种子的附加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科技创新引领高产纪录
作为全国重要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伊犁州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杂交玉米制种规模连续三年居新疆第一,全国第二,为国家种源安全和种业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伊犁州紧抓种业振兴机遇,通过规模化生产、机械化升级和全产业链优化,农作物种业产业快速发展。
张银宝表示,公司加强与科研院所联合,在育种创新、新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加大投资,力争缩短在伊犁河谷玉米新品种的研发时间,不断地推出玉米新品种,服务于广大种植户。伊犁有良好的制种条件,企业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带动和引领玉米制种企业加速发展。
伊犁州种子管理总站依法治种能力不断强化,州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配齐配强种子管理队伍,加强监管服务力度,严格落实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要求,保障种业产业健康发展。
孙川乔说,从单一制种到全产业链布局,伊犁玉米制种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不仅实现了产量与质量的双提升,更朝着辐射全国、走向中亚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2024年,伊犁州直制种玉米面积达61.44万亩(占全疆52%),2025年制种玉米面积达55.58万亩(占全疆64%)。
一粒种子的“一带一路”雄心
当前,伊犁州正以系统化政策与科学布局相结合,全力推进百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和百亿级种业产值建设,将玉米制种“黄金谷”梦想逐步变为现实。在一系列政策与企业创新的共同推动下,伊犁河谷这片热土正成为中国面向中亚的种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核心枢纽。
伊犁州将种业产业链纳入“2+10+X+N”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邀请农业农村部规划所编制“十五五”期间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印发《关于加快建设伊犁河谷一流种业基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科学规划和持续推进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在察布查尔县、伊宁县、巩留县、新源县、霍城县等优势区域重点布局,积极打造伊犁制种“黄金谷”,形成了以制种玉米为主攻方向,兼顾制种小麦、水稻、中药材等协调发展的制种区域新布局,逐步打造百万亩制种基地,实现百亿级种业产值。
“我们不仅要面向全疆、全国,更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优良玉米品种推向中亚市场。”张银宝表示,从玉米品种选育到新品种的测试和新品种的种植示范,为公司下一步走出去打下基础。公司将通过全产业链发展与科技赋能,有效带动农户增收,真正让玉米种植成为富民产业。同时,公司还要把这种发展模式复制到中亚国家,让玉米优良品种走出国门,覆盖中亚,为企业走出去奠定坚实的基础。
伊犁州种子管理总站站长孙川乔说,伊犁州今后将依托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政策,率先试行种子进出口便利化机制,深化与中亚国家的种业合作。
从政策顶层设计到基地实地建设,从企业全链条创新到国际战略布局,伊犁州正在沃野千里的土地上加速书写现代种业的新篇章。一座服务全国、联通中亚的种业“黄金谷”建设已在路上。(记者史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