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民生坐标谱写健康华章
记者卢钟
民之所系,政之所向。分级诊疗,让群众就近看病;组建医共体,让群众看得好病;改善医疗服务体系,让百姓放心看病……
近年来,伊犁州始终高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时代火炬,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战略航标,以“健康新疆”建设为统领,以改革创新激发发展动能,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破冰前行,书写了一份温暖人心的“健康伊犁”答卷。
2021年8月18日,苏州柔性援疆医生宋红薇助产霍尔果斯市人民医院首例新生儿。资料图
向上攀升,按下智联“快进键”
——助群众“就好医”
找好医生诊治,尽快看好病,是患者最朴素的愿望。而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之首,更是让百姓看得好病的重要支撑。
伊犁州始终将“让群众看得好病”作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落脚点。近年来,通过持续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全州医疗人才队伍结构显著优化。近三年累计引进博士2名、硕士145名,新增副高职称371人、正高职称153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占比为81.1%,大学生村医占比达到44%,人才梯队的持续充实为医疗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伊犁州直医共体内总医院各分院向乡镇分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派人员443人,其中,派驻长期管理人员75人,半年以上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60人,设立名医工作室208个,总医院各分院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较同期增加186项,总医院各院区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实现有效下沉。新疆医科大学与伊犁州政府签订合作共建框架协议,推动各附属医院与州三级医院结对共建,构建“管理赋能、资源共享、智慧联通”三位一体协同体系,显著提升区域医疗资源的整体效能。
伊犁州中医医院患者正在接受中医治疗。卢钟摄
为实现医疗服务能力系统性跃升,近年来,伊犁州累计投入3.75亿元建成自治区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五大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6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专病)稳步发展,三级医院集群全部通过等级复审,四级手术占比提升至13.59%,CMI值达0.95,综合诊疗水平迈入全疆前列。3家县级医院通过“千县工程”验收达到三级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了大病、重病不出县。
为持续缩小城乡服务差距,13支州级医疗队常态化下沉至11个县市、94个乡镇和218个村(社区),开展巡诊、带教、手术示范和技术帮扶,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基层培训380余场,帮助新建专科11个,推广适宜技术128项。霍尔果斯“国门医院”和“卫生国际陆港”建成投用,进一步拓展跨境医疗服务能力。如今,伊犁州外转病例持续下降,县域就诊率稳定在90.1%以上,“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诊疗格局基本形成。
向下扎根,织密基层“保障网”
——让群众“好就医”
看病不用出远门,挂号不用排长龙,家门口就能看名医。这是基层群众心中理想的就医场景。随着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力度越来越大,这样的场景逐渐成为现实。
从以前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到如今的理疗仪、血糖仪、心电图机等各种医疗设备……从医31年的伊宁市总医院奶牛场分院综合门诊医师魏建云亲历了基层医疗发展的可喜变化:“现在各种设备应有尽有,诊断更准确。”
伊宁市总医院奶牛场分院成立于1973年,之后数次搬迁。2023年,该院新址投入使用的同时,援疆资金还投入了370万元配备医疗设备。“这些设备不仅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也为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检验检查项目互认提供了有力支撑,让群众少跑路的同时,还降低了医疗成本。”伊宁市总医院奶牛场分院副院长费存然告诉记者。
该院还结合周边居民实际需求,打造了口腔科、中医治未病科两个特色门诊科室。
9月4日,2016年就搬至伊宁市伊水街道的杨敏第一次来到伊宁市总医院奶牛场分院口腔科就诊。“以前看牙只能往上级医院跑,最近听朋友说本地卫生院也开设了口腔科,来了后发现这里的就诊条件和上级医院几乎一样,看病方便多了。”
考虑到附近居民以老年人居多,该院今年2月正式开设了中医科和中医治未病科,推出涵盖针灸、刮痧、艾灸、拔罐等8项特色中医适宜技术,方便患者就诊。
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正是伊犁卫生健康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伊宁市总医院奶牛场分院口腔科医生正在为患者进行检查。卢钟摄
过去,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缺人才、缺设备、缺技术”的困境,群众往往“小病拖、大病跑”。如今,伊犁州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组建11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院,推行“唯一法人、八统一管理”机制,搭建起“州-县-乡-村”四级联动服务网络,建成6大资源共享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直抵基层“最后一公里”,常见疾病在当地就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同时,通过实施百名医生下基层巡诊带教活动,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建设完成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和47个中心村卫生室,推动分级诊疗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向前延伸,当好健康“守门人”
——为群众“治未病”
美好的生活,健康是基础,预防是关键。伊犁州将“治未病”理念积极融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了以州中医医院为龙头、11家县级中医医院为枢纽、350家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多家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立体化服务网络。不仅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全覆盖,还建成5家“两专科一中心”县级中医医院和8个“治未病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药调理、中医康复等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
州中医医院积极发挥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的引领作用,1个中药院内制剂通过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实现伊犁州传统中药院内制剂研发零的突破。同时,“互联网+中医”服务模式的推广,显著优化了就诊流程,患者可通过线上预约、远程问诊等方式,便捷获取中医药服务,让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惠及更多家庭。
淮安援疆医生在奎屯中医医院传帮带。资料图
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伊犁州建立起覆盖州、县、乡三级的186家防控机构网络,形成“核心能力+应急响应+健康促进”协同机制。全州部署35家哨点医院,具备86种病原鉴定和13类呼吸道病原同步检测能力,投入1000万元建设的智能预警系统,显著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发现和快速处置能力。
疫苗管理与接种服务同样实现智慧化升级。830立方米的智慧化疫苗库,可实现从入库到接种全程追溯管理;184个接种点覆盖121个乡镇,儿童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此外,全州建成84个“慢病一体化门诊”,加强慢性病早筛早诊,推进全流程管理。法定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同比下降4.34%,结核病发病率降低14.28%,寄生虫病与地方病持续维持低流行水平,一张“预防为主、医防协同、社会共治”的全民健康防护网正在不断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