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城乡住宅越住越舒服
记者黄焱
家,是幸福的港湾;住房,是衡量民生水准最直接的标尺。自治区成立70年来,伊犁大地上,无论是城市的天际线,还是乡村的田园图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的住所,从遮风避雨的生存需求,到宽敞舒适的品质追求,一部住房变迁史,就是一部温暖的民生发展史。
鳞次栉比的住宅楼。赖宇宁张庆华摄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在城市,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星罗棋布。小区规划合理,绿树成荫,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一应俱全。户型设计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明厨明卫、飘窗设计、动静分区成为时尚设计理念。集中供暖、24小时热水、宽带网络、数字电视成为基础性配套设施。物业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安保、保洁、维修全方位保障居住品质。许多小区还配套建设了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便民超市,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飞跃。
目前,伊犁州的城市建设进入了快车道,一个个配套齐全、户型合理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市民的居住空间得到了极大改善。
“人车分流的小区设计成为标配,安静安全。小区内绿树成荫,健身路径、儿童游乐场、中心花园成为标准配置。”伊宁市阳光俪景小区居民张静说。
“地下停车场便捷宽敞,光新能源车充电桩就有11个,解决了‘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科技赋能生活,小区的安全感、便捷度大幅提升。”伊宁市广澜庭小区居民王伟说。
老旧小区改造添活力
居民在小区健身器材上健身。黄焱摄
近年来,伊犁州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粉刷外墙、更新管网、增划车位、安装健身设施……“老破小”焕发新活力,居民们不花多少钱、不搬家,就享受到了“新”生活,幸福感原地升级。
“由于水管老化,小区以前常发生裂管爆管情况,动不动就停水。老旧小区改造施工队伍进场施工,重点改造水电暖及建筑外立面等,居民们最关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家都很高兴,期盼小区面貌早日焕然一新。”伊宁市银城家苑小区居民赵明华说。
据悉,伊宁市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目前已全部纳入改造范围,城市更新过程中,住宅“焕新”从环境、楼道、外立面改造,向室内品质提升、公共服务完善延伸,为群众稳稳撑起“幸福安居伞”。
作为新源县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工程的重要一环,新源县公租房小区施工人员聚焦居民“急难愁盼”的基础设施问题,全力攻坚自来水进水管、污水管网、暖气管道改造。
“今年我们向社区反映了下水管道堵塞、供暖不足等问题,听说这次改造中这些问题都会解决,还会在小区院子里加装路灯,我们很高兴。”新源县公租房小区居民巴哈尔古丽·合孜热哈孜说。
昭苏县定居兴牧工程。资料图
记者从伊犁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2019—2024年间,州直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75个,惠及居民12.2万户42万余人。其中,累计改造各类老旧管网49.7万米,对518个小区96万平方米道路进行铺设;新增397个小区的配电箱和路灯,保障了小区的电力供应和夜间照明;新增地上停车位1.2万个,充电桩1551个;新增绿地面积7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健身设施176个;新增养老、托育、便民超市等社区服务设施283个。
“今年,我们计划改造64个老旧小区,目前已全部开工,通过全方位改造,我们把老房子打造成‘好房子’,不断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伊犁州将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提质增效,督促相关部门优化施工方案、加强现场管理,让居民早日享受改造发展成果。”伊犁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和房地产业处处长郑怀霞说。
安居工程成乡村新风景
在农村,一场深刻的住房“焕新”同样在进行。昔日,农村住房多以低矮、昏暗、抗灾能力差的土坯房为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是以往农村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如今,驾车行驶在伊犁的乡村公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规划整齐、红顶蓝墙的安居房和富民安居院落。这些整齐划一的安居富民房与牧民定居点,共同构成了美丽乡村的新风景。
伊犁州始终把农牧民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全力推进牧民越冬放牧点生产(居住)用房项目有序开展。
在伊宁市潘津镇的秋牧场,一座座轻钢结构装配式的棕褐色小屋零散地坐落在山林间,异常醒目。
伊宁市英也尔镇六七段村街景。黄焱摄
“去年搬进了新房,房子自带电源,屋顶安装上太阳能就能通电,这种轻钢结构的房屋保暖、防风又抗震,比我们自建的老房子好太多了。”牧民卡拉尼·阿斯勒百告诉记者,“以前的老房子是父母自建的石木房,已有30多年,遇上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时,我们住在里面也很担心。”
通过农村安居富民工程、危房改造、抗震防灾工程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无数农牧民告别了危旧老房,住上了安全、舒适、宽敞的新房。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全面跟进,抽水马桶、淋浴间、网络光纤进入了寻常农牧民家,在如今的农村,漂亮的房子比比皆是。
“我家房子宽敞舒服,不光好看,更是实实在在地好住。以前的老土房就怕下雨下雪,心里整天七上八下,老是不踏实。现在房子既安全又亮堂,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屋里能洗澡,孩子们上网学习也很方便。我在院子里种上了果树、蔬菜,平时家里人吃的水果、蔬菜基本不用去买,心里美得很!”伊宁市汉宾乡发展村居民亚尔买买提·买合苏木说。
许多人家还利用庭院优势,发展起庭院经济,前有院、中有房、后有圈,种植果蔬,养殖家禽,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住房的改善,不仅改变了农牧民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更提振了他们的精气神,激发了建设家乡、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
游客打卡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的住宅。刘成刚摄
从“有房住”到“住得好”,城乡住宅的沧桑巨变,得益于自治区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厚积淀,得益于国家对民生事业持续不断的大力投入。住宅的不断更新,不仅仅是砖瓦水泥的堆砌,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一幢幢整洁舒适的住宅,一个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组成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托起了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梦想,也为伊犁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民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