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在伊犁州农科所的玉米试验地里,自治区玉米产业体系伊犁实验站站长刘强正弯腰捻开一株玉米的雄穗,眼神专注得像在打量一件艺术品。“你看这个穗型,这个籽粒排列——今年高温这么厉害,它只秃尖了一点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不是普通的农田,而是伊犁州农科所的育种试验基地。看似普通的玉米,实则是从成千上万个组合中“杀出重围”的优胜者。背后,是一场持续数十年、跨越南北的育种“长征”。
刘强在试验田里察看玉米长势。孟霞摄
“育种人最缺的就是时间。”刘强说。玉米作为杂交作物,从自交系选育到杂交组合测试,稳定一个亲本最少需6代。在伊犁一年一季,至少要6年。但通过南繁——每年冬季赴海南加代育种——周期可缩短3—4年。
“我们在海南有10亩试验地,2000多份自交系材料在那里‘过冬’。”刘强解释道,“冬季在海南配组,春季回伊犁试验,一年两季,就像给育种插上了翅膀。”
南繁不仅是“加速器”,更是“试金石”。锈病、青枯病……能在那里表现好的材料,抗性才算过硬。“不好的,早在海南就被淘汰了。”刘强说得很干脆。
“我们每年在海南配5000个组合,回到伊犁再配6000个组合,一共1万多个。”刘强伸出五根手指,“但最后能送去参加自治区统一试验的,只有那么几个。”
这意味着,成功率仅有万分之几。
从初级测配到高级试验到多年多点测试再到参加品种审定试验,一套流程走下来,至少要4年。99%以上的组合会在前三年被淘汰。“育种的头十年,都是在交学费。”刘强苦笑,“春天满怀希望,秋天一砍一大片。”
玉米育种有个通俗的说法叫“拉郎配”——取一个自交系的花粉,授给另一个自交系的雌穗,杂交出下一代。
玉米是杂交种,亲本稳定只是第一步,组合更要优中选优。刘强比喻道:“就像找对象,光自己优秀不行,还得看‘婚后’表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农民每年都要买玉米种子——大田生产的玉米只能做粮食,不能留种。杂交优势只在第一代中表现最强。
尽管育种靠天、靠地、靠坚持,但科技正在改变传统育种的节奏。刘强带记者走进一片标记着“DH系”的试验田。“这是530多份我和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联合采用单倍体技术选育的玉米材料,能快速获得纯系,缩短育种年限。”刘强强调,“这些只是辅助,最终还是要回到田间。好的品种绝不是实验室里出来的。”
育种的传承更像是一场接力赛。
“老一辈育种家陈茵老师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南繁,他们留下的材料,就像‘做饭的米’,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
每年秋天,刘强和他的团队都要亲手砍掉成千上万个“不够好”的组合。如今,他们已有3个组合进入区试,1个鲜食玉米即将审定,明年计划报送2个鲜食玉米参加试验。
在伊犁州,像刘强及其团队成员这样的育种人一直在默默坚持。他们南繁北育、万里挑一,“拉郎配”、砍组合,耐寂寞、等花开……(记者孟霞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