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与伊犁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新疆伊犁河谷核心产区联合交出亮眼成绩单!8月8日,新源县110亩丰产优质国产亚麻新品种示范田与昭苏县3118亩旱地亚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田迎来权威测产。经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领衔的多学科专家组现场鉴定,示范田核心指标全面超越进口标杆,标志着我国亚麻产业在品种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在新源县的示范核心区,“华星3号”与“黑亚24号”两个国产新品种展现出强劲实力。实测数据显示,“华星3号”原茎亩产达532公斤,“黑亚24号”达488公斤,双双超越当前主栽法国对照品种亩产量(467.5公斤),增产幅度分别高达13.8%与4.4%。其关键工艺指标株高与工艺长度均显著优于对照品种,为后续优质麻纺原料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而昭苏县广阔的旱地示范田则见证了技术集成的力量。通过融合应用功能性外源物质与安全高效杂草防控技术,示范田在严苛的旱作条件下实现平均亩产562.97公斤的佳绩,较常规管理对照田(514.17公斤)增产9.49%。这一成果有力破解了旱地亚麻生产中产量与草害的瓶颈,为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样板。
“十四五”以来,伊犁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深度融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在伊犁河谷各亚麻主产县系统布局攻关:持续引进鉴定丰产优质新品种,筛选高效功能性外源物及安全除草剂。2024年,相关成果开始投入生产示范并显现成效。2025年在新源、昭苏等地开展的大规模示范,正是前期科研厚积薄发的集中展现。
此次测产现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资深专家熊和平领衔,联合新疆农学会、新疆农科院、石河子大学、伊犁师范大学及伊犁州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多领域专家组成权威团队,深入田间进行实地考察与精准测产,确保数据科学、结论可靠。
现场专家组一致认为,此次示范成功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应用,充分验证国产优质亚麻新品种的丰产潜力与旱地高产栽培技术的显著效益。其突破性进展不仅为伊犁河谷亚麻产业升级注入强劲科技动能,更对推动全国麻类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减少优质原料对外依存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记者杜磊通讯员守合热提·牙地卡尔邹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