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伊犁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守牢生态底线,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伊犁河谷铺就一条“高颜值”与“高质量”协同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冷水鱼游出“生态产业链”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天山北坡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尼勒克县林草覆盖率达82%,空气优良率超99.5%,喀什河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具备发展绿色产业的生态基底。2014年,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依托喀什河中下游优质冷水资源,开启新疆内陆大水面网箱养殖高品质三文鱼的发展之路。
7月13日,在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区,工作人员正定期巡查水域拦污设施。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养殖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水域拦污设施巡查。
“这些设施是环保核心——拦截上游漂来的杂物,网箱底部的大型集污装置收集鱼类粪便和残饵,还有自主研发的水下清污机器人二次清理残留废弃物。”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洪永刚介绍,为维持水域生态平衡,每年每个养殖区还会投放30万尾花白鲢、草鱼等滤食性鱼类净化水质。通过多项生态养殖技术集成,养殖区水质实现精准管控,彻底破解传统网箱污染难题。
如今,尼勒克县三文鱼养殖面积达6.03万亩,年产5400吨,稳居新疆核心产区、国内领先地位。
在企业现代化生产车间,300多名本地农牧民在这里实现稳定就业。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克什喀拉苏村村民阿尔西尼·亚尼别克便是其中一员。“上学时企业资助我学费、生活费,毕业后我选择回来工作。现在每月工资4200元—4500元,有‘五险一金’,还拿到了住房补贴,准备买人生第一套房。”
在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渔业工人正在进行三文鱼加工作业。
以三文鱼为主导,尼勒克县探索“全产业链+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劳动报酬、股权投资双重收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2017年到2022年,企业累计向喀拉苏乡609户农牧民分红730.8万元。
喀拉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吾尔肯·艾力江表示:“我们正以三文鱼为纽带打造环湖旅游板块,完善基础设施,村民人均收入近2万元。”
薰衣草催生“紫色经济圈”
进入7月,霍城县晃晃村的薰衣草进入收割季。48岁的农户穆建海利落地翻晒着紫色花穗,笑容里满是喜悦——谁能想到,这片曾“种一葫芦收一瓢”的石头滩,如今成了“金山银山”。
“以前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一般。我试着种了20多亩薰衣草,现在一年能挣七八万元。”穆建海的转变,是晃晃村从“石头滩”到“花海洋”的缩影。
进入7月,盛夏的霍城县晃晃村迎来最忙碌的收割季。
通过种植薰衣草,村民不仅鼓了腰包,更激活了产业链。博阳瑞联加工厂的蒸馏罐将鲜花转化为精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村民陈琳开起咖啡馆、改建树夏民宿,推窗即见20亩花海,旺季一房难求;全村民宿已超60家,旅游旺季热闹非凡。
“生态饭才是长久饭。”陈琳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从单一种植到“种植+加工+旅游”全产业链,晃晃村的蜕变离不开政策引领——村党支部引入企业深加工、创建4A级景区、打造“晃晃村”品牌,村集体收入从不足20万元增长至290万元,带动千余人就业,薰衣草产品拓展至100多种,年游客量超50万人次。
制度护航生态共绘“两山”画卷
从尼勒克县的三文鱼到霍城县的薰衣草,伊犁州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正从“点上开花”转向“全域结果”。截至目前,伊犁州直已创建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疆首位。昭苏县为新疆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霍城县为新疆首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尼勒克县成为伊犁州直首个“双荣誉”县。
“我们坚持用制度守护生态,用产业兑现红利。”伊犁州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王著斌介绍,伊犁州统筹推进生态保护,颁布《伊犁河谷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立法保障绿色发展。(记者赵晓芳来迪娜通讯员张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