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伊犁河谷迎来瓜果飘香的黄金时节。葱郁的果园里,金黄的树上干杏、饱满多汁的蜜桃挂满枝头,果农们抢抓农时忙收获,一派丰收景象。
在伊宁市达达木图镇上诺改图村,农业技术人员与村民查看桃子长势情况。
在伊宁市达达木图镇上诺改图村,300亩特色林果提质增效示范园中,村民罗志军承包了130多亩地种植桃树,7月初开始,水蜜桃、蟠桃陆续成熟。果园地处北山坡,光照时间长,加上施的都是农家肥,他种的桃子个大味儿甜,很受市场欢迎。罗志军说:“现在进入丰产期,130多亩地可以产出约200吨桃子,桃子基本销往周边县市和乌鲁木齐。”
丰收的背后,是伊犁州持续推动林果业提质增效的努力。近年来,当地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引进优质新品种,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显著提升果品品质和产量。在技术指导方面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制定标准化种植手册,培养30名“土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并借助电商平台和冷链物流,将伊犁的“树上干杏”“蜜桃”等特色瓜果销往全国,甚至远销海外,有效解决果农的后顾之忧,让好果子真正卖出好价钱。
伊宁市达达木图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干部古丽加米兰·祖农说:“达达木图镇林果业为乡村振兴带来明显成效。一方面提高农民收入,以前农民种玉米或小麦,一亩地平均收入1000元,现在从事林果业一亩地平均收入5000元以上;另一方面林果基地美化乡村环境,我们顺势开展乡村旅游,举办采摘活动吸引游客,带动餐饮、民宿发展,还增强村集体收入,促进乡村治理。”
在巩留县阿克吐别克镇阿克吐别克村树上干杏杏园,农户忙着采摘、筛检、套袋、装箱。
7月9日,记者走进巩留县阿克吐别克镇阿克吐别克村果农肖建军的树上干杏杏园,微黄的杏子压弯枝头,散发出阵阵甜香。30余名村民忙着采摘、筛检、套袋、装箱,杏园里一派繁忙景象。今年,肖建军种植的200余亩树上干杏喜获丰收。
河北商家李帅辉说:“已经合作了两年,目前收购4吨左右杏子,他家的杏子口感和颜色都很好,今后要长期合作。”
肖建军告诉记者,因为管理科学,树上干杏色泽鲜艳、含糖量高,口感特别好,每年都有固定客户签订单,所以树上干杏丰收不愁卖。一级果能达到50%,大部分都做了精品包装,通过电商渠道销往疆内外。今年预计每亩地产量500—600公斤。
随着林果业的发展壮大,对周边群众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除日常果园管理岗位外,采摘旺季每天都有大量临时用工需求,吸引众多村民前来务工。
村民马琳娜说:”今天跟我妈妈一起来整理杏子,一天可以赚100多元。”
目前,巩留县2万亩树上干杏已进入采收旺期,颗颗“金果子”通过订单走向全国,不仅鼓起农户的“钱袋子”,更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
近年来,伊犁州充分发挥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作用,以提升林果品质为主攻方向,推进林果业提质增效,加快苹果、树上干杏、葡萄和新梅及其他时令果品为主的果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发展特色林果业,打造规模化和精品化的伊犁果品品牌。截至2024年年底,伊犁州直林果总面积76.03万亩,果品总产量51.8万吨,产值达到34.11亿元。培育产业集群链主骨干企业8家,带动就业3708人。建设州县乡三级示范园100个,示范面积2.97万亩。现有企业(合作社)100家,其中加工企业18家,加工能力20万吨。伊犁州林果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专家服务已形成长效机制,为果农提供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服务和指导,年均培训1.2万人次。注册品牌2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伊犁苹果”已续标继续使用,正在申报“伊犁新梅”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记者赵晓芳来迪娜通讯员买吾吉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