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游消费升级和共享经济的兴起,民宿产业已从简单的“歇脚处”蜕变为承载文化、科技与情怀的“心归处”。今年以来,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民宿管理与促进条例》的规范与促进下,伊犁州各地民宿产业向着品牌化、多元化、集群式发展,民宿经济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黄金引擎”。今年1月至5月,伊犁州直新建民宿150家,民宿总数达3639家,床位数达7万余张。
近年来,依托伊宁市独特的民俗风貌,城市街区和周边乡村一座座特色民宿应时而生。7月10日,记者在伊宁市汉宾乡汉宾村看到,村里民宿各具特色,精致的民宿庭院陈设深深吸引了八方游客。
民宿露天咖啡馆。卡米拉摄
位于汉宾村村口的番坊梧民宿是汉宾村第一批经营的民宿之一。据民宿负责人吴建勋介绍,这几年民宿发展得越来越好,从刚开始的入住率30%到现在入住率达95%。民宿针对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健全设施设备,持续优化服务,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城中村特色的发展之路。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现在民宿客房已预订至9月,民宿也为更多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吴建勋说。
“初次来伊宁市旅游,我们选择了汉宾村的民宿,这里的民宿既有乡村的温情古朴也具备城市现代的精致便捷。傍晚时,在村里小巷散步,村民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院子坐坐,尝尝美味的瓜果,体验感非常好。”游客马格琳娜说。
发展乡村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颜值”才是关键。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今年,汉宾村积极争取资金1900万元,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实施了燃气、强电、上下水等项目,让更多的村民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游客在民宿拍照打卡。卡米拉摄
“汉宾村有15家民宿和13家农家乐,为了更好地发展文旅行业,村里正在完善基础设施。目前,我们整个片区通燃气工程已经进入了验收和通气阶段,强电入地项目总完成量达70%。”汉宾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西尔扎提·地力木拉提说。
近年来,巩留县围绕“旅游+”的发展思路,打造“民宿+休闲+体验”旅游产业链,使民宿产业真正为村民谋福利、为乡村聚人气,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巩留县东买里镇奥依塔木村村民曹军于2023年将自家闲置院落改造成精品民宿,他特意保留了原建筑结构,每间客房都有不同的装修风格,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很快获得市场认可。
除了提供住宿,民宿还推出了采摘园体验采摘的项目,让游客不仅能住下来,还能深度体验乡村生活。
民宿员工在整理客房。卡米拉摄
“民宿现在雇佣了4个人,每人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周边村民也很支持配合民宿的发展。今年,我准备再盖一栋两层小楼,把民宿打造得更精致高端。”曹军说。
乡村民宿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住宿选择,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据悉,截至目前,巩留县共有民宿312家,床位4968张,民宿数量还在逐年增加。
近年来,伊犁州直各地围绕“旅游兴州”战略部署,以打造高品质、高效能、高效益民宿产业为目标,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将历史、地域、民俗文化等元素巧妙融入民宿发展中,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民宿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伊犁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市场管理与应急协调处处长刘修儒表示,伊犁州将持续细化民宿产业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引导发展,打造产业优势区,构建四季旅游发展格局,持续拓展民宿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促进关联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伊犁州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记者卡米拉永旭峰通讯员买丽坎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