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上的“O”形主塔与 河面倒影交相辉映,福州泰禾广场的伊犁酸奶余味悠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车间里新下线的亚麻籽油散发醇香,而霍城县乡村新硬化的道路上,满载果蔬的三轮车正平稳驶向集市。本周,伊犁河三桥通车、冬季文旅推介会启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升级与乡村基础设施完善的喜讯接踵而至,一座桥梁的通达、一场冰雪的邀约、一份产业的匠心、一条乡路的延伸,共同勾勒出河谷大地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图景。交通动脉的延伸、文旅品牌的焕新、特色产业的崛起与民生基建的升级,正让这片丝路沃土的发展活力如伊犁河般奔涌。
桥梁从来都是区域发展的先行官。伊犁河三桥以国内首座三塔四跨“O”形矮塔斜拉桥的姿态跃然河面,不仅是2028米钢混结构的物理延伸,更是打破时空阻隔的发展跨越。从种植户朱建贵“半小时直达批发市场”的感叹中,能读懂这座桥梁对民生的温度——如今他种植的亚麻籽可快速运至深加工车间,化身高端健康食用油走向全国,而乡邻们也能借三桥连接的路网,将自家果蔬通过霍城新修的乡村路集中转运,减少损耗、提升收益。从“1.5小时变几十分钟”的通行效率提升里,可窥见其对产业的赋能,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的跨境电商货物,经三桥可更便捷对接察布查尔县湿地周边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形成“跨境+本土”的产业联动,甚至带动周边乡镇农资店、物流点的兴起。近70年间11座桥梁的崛起,早已将“天堑变通途”的愿景,化作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的坚实纽带,也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乡村振兴提速铺就了快车道。
如果说桥梁是伊犁的“硬支撑”,那么文旅则是发展的“软实力”。福州推介会上,“五大冬日印象”与六大主题线路的发布,恰似为伊犁冬季量身定制的文化名片。天鹅泉的雾凇、那拉提的粉雪、八卦城的非遗、冬牧场的欢歌,这些散落在河谷的珍珠,通过政策引导与线路串联形成了璀璨项链。而随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各区县逐步落地、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升级,游客在体验冰雪乐趣之余,更能感受伊犁民生服务的温度。特克斯县的老年游客可依托社区服务点获取健康咨询,偏远牧区的游客也能通过升级后的基层医疗站享受应急保障,让旅途更安心。超千万元的奖补政策更显诚意,从包机奖励到自媒体补贴,从景区门票优惠到文旅消费券发放,多层次激励机制正在打通“引客入伊”的“最后一公里”。当福建游客数量同比增长27.7%的势头遇上冰雪季的邀约,伊犁文旅正从“夏季爆款”向“四季恒温”转型,而完善的民生配套,更让这份“恒温”多了份贴心与安心。
值得称道的是,伊犁的发展始终带着生态敬畏的底色。三桥建设中,BIM技术的精准应用与废水循环系统的配套搭建,让施工全程实现“零排放”,毗邻的两处国家湿地公园生机依旧,摄影爱好者阿布都努尔的“欣慰”正是最好的生态注脚。这种“建设不破坏生态”的理念,同样延续到冬季旅游开发、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中。蓝冰大道的规划避开候鸟栖息地,滑雪场建设保留原始雪岭云杉,亚麻籽油生产车间采用清洁能源,霍城乡村道路施工时特意为野生动物预留通道,让游客在体验“火热之冬”时,仍能遇见“浪漫之冬”的自然本真;让消费者品尝特色农产品时,更能放心其绿色品质;让村民在享受便捷交通时,仍能与田园风光和谐共处。发展与保护的平衡,正是伊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密码。
桥梁连起的不仅是南北两岸,更是“一带一路”核心区的枢纽节点;冰雪承载的不仅是旅游热度,更是文化传播的鲜活载体;特色产业孕育的不仅是经济增量,更是百姓增收的希望;乡村道路延伸的不仅是通行半径,更是城乡融合的纽带。当三塔斜拉桥的剪影融入天鹅泉的雾凇画卷,当千万元奖补政策对接桥梁带来的客流增量,当亚麻籽油的醇香飘进游客的餐桌,当乡村道路上的三轮车驶向更广阔的市场,伊犁正在书写交通、文旅、产业与乡村协同发展的新篇章。从“走得畅”到“玩得好”,从“产业兴”到“百姓富”,从“城乡隔”到“一体化”,这座丝路名城的每一步跨越,都在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蔡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