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机遇赋动能初秋伊犁启新程
初秋的伊犁,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微风带着瓜果的香甜与草木的清爽,拂过伊宁的街巷,也吹暖了这座城市迈向全疆副中心的奋进之路。
自治区党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高标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强化规划管控和引导,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把乌鲁木齐打造成国家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城市,把伊宁、喀什打造成全疆副中心城市。”
这种战略部署,恰如这初秋的好时节,为伊犁送来发展的“东风”——它不仅是一份定位,更是一次重塑城市格局、激活区域潜能的重大机遇,让这片古丝绸之路北道重镇,在新时代开放发展的浪潮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成长空间。
丰收季里,伊犁河谷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从教育帮扶到产业升级,从文化活动到民生改善,每一件事都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伊犁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8月25日下午,伊宁市克伯克于孜乡阿热买里村“苏韵伊情·苏州慈善石榴籽爱心助学金”发放仪式顺利举行,5.6万元助学金为85名学子的求学之路保驾护航。这不仅是对口援疆的暖心举措,更体现了伊犁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在未来全疆副中心城市的建设蓝图中,高素质人才是核心驱动力,而教育帮扶正是为伊犁未来发展储备人才、积蓄力量的关键一步。通过持续精准的教育帮扶,让更多伊犁学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他们终将成为建设家乡、推动伊宁乃至全疆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副中心城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8月27日,西气东输果子沟管道控制性工程首条山岭隧道贯通,这项创多项行业纪录的工程,标志着我国长输管道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建设能力实现新突破,更让伊犁作为西部油气能源大通道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能源产业的升级发展,将为伊犁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量,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相关产业向伊犁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此外,8月20日至21日“全国百家龙头企业进新疆·伊犁行”投资对接活动的成功举办,为伊犁搭建了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众多龙头企业的关注与参与,将为伊犁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支持,助力伊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把伊宁市打造成全疆副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丰富的文化活动能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8月25日,2025年伊犁州讲解员大赛在伊犁州博物馆举行,13名专业讲解员与15名小小志愿讲解员同台竞技;8月27日,“春雨工程”文化援疆行暨四大名著“一带一路”城市文化巡展活动在伊犁州图书馆启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展现了伊犁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同时也能提升伊犁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关注伊犁、走进伊犁,为副中心城市建设汇聚人气和正能量。
8月25日,新疆天虎共富绿色农牧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向伊宁县英塔木镇夏合勒克塔木村捐赠无人机,助力乡村发展;伊犁州建立“伊犁人的奶茶会”居民议事品牌,精准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些暖心满满的民生举措,从乡村建设到基层治理,无不体现着伊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疆副中心城市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更要让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拥有更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持续改善民生,能够增强群众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伊宁打造全疆副中心城市凝聚起最广泛的群众力量。
截至8月21日,今年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入境旅客突破104万人次,同比增长28%;伊犁州都拉塔口岸与山东省相关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物流园项目建设;“新疆边疆宾馆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伊宁)服务中心”出口额持续攀升。这些都表明伊犁的对外开放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伊宁在打造全疆副中心城市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中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贸易环境,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使伊宁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枢纽,这不仅能为伊宁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也能提升伊宁在全疆乃至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8月25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发布公告,伊犁州直县市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29人。在打造全疆副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通过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能够弥补伊犁在重点领域、关键行业的人才短板,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全疆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为伊犁带来了全方位的发展机遇。这机遇,是伊犁河谷风里吹来的希望,是街巷中升腾的活力,更是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只要伊犁能够牢牢把握这一时代机遇,持续在教育、产业、文化、民生、对外开放、人才等方面发力,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未来,当伊犁的每一片土地都能共享发展红利,我们会发现,“全疆副中心城市”不仅是一张城市名片,更是无数人用双手绘就的幸福图景——而这份图景,正在初秋的伊犁,一步步从蓝图走向现实。(蔡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