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叙事,是伊犁70年变迁最生动的 “活历史”
过去的一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无疑是最热门的话题,天山南北,一片欢腾,彰显出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气神与对未来的憧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坚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疆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全国各地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这份巨变在伊犁河谷有着最鲜活的注脚: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创新突破到黄金产业千亿集群的蓝图绘就;从高新技术企业“五年超六番”的增长奇迹,到技术合同成交额提前超额完成任务的“加速度”,伊犁的发展答卷里,既有着宏观数据的厚重分量,更藏着无数普通人的奋斗密码。近期,伊犁融媒体中心联合县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的融媒体系列产品,正是通过定格老战士郭秉礼、创业者焦楠等凡人故事,让70年发展脉络变得可感可触,让奋进力量在传播中生生不息。
凡人叙事,是伊犁70年变迁最生动的“活历史”。发展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用双手垒筑的实体。在各融媒体中心记者的镜头下和笔触间,我们看见老战士郭秉礼在伊犁的故事,那是老一辈建设者扎根边疆、垦荒拓土的缩影——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开拓者,用青春与坚守为伊犁奠定了发展的基石,让昔日荒原长出了今日的产业繁茂。我们看见焦楠在这片土地上点燃的创业激情,她的“造梦工厂”恰与伊犁如今347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浪潮同频共振,印证着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转型中新一代创业者的担当。
在城市发展的年轮里,建设路的建设者邓彪与谷旭梅的“匠心传承”更具深意。从铁锹夯土到精密施工,从单体建筑到城市集群,他们手中的工具在变,但“共筑梦想”的初心未改。这份匠心,正是伊犁成长为现代化城市的密码,与如今黄金产业从“初具规模”到向千亿目标冲刺的产业升级逻辑一脉相承。而琼库什台的“守门人”迪力夏提・奥克,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守护着乡村的安宁与美丽,这背后是伊犁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边疆的生动实践;冬兰则用指尖技艺勾勒家乡新图景,让传统手艺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新生,恰如伊犁在保护文化根脉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串联起伊犁70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完整轨迹,让发展成就有了温度与质感。
融媒传播,是凝聚发展共识的“扩音器”与“黏合剂”。70年的发展跨度漫长,若仅靠数据罗列与政策解读,难免显得宏大而疏离。伊犁融媒体中心以特刊的深度报道、融媒产品的多元呈现,将宏大叙事拆解为个体记忆,让每一个伊犁人都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老战士的勋章与创业者的汗水、建设者的老茧与守护者的身影、手艺人的针线与发展的蓝图,这些碎片化的场景通过融媒体传播形成合力,让“伊犁发展”从抽象概念转化为“我的故事”“身边变化”,从而激发了最广泛的情感共鸣。
正如伊犁融媒体中心广播创作部的加玛哈提・夏尔别克跨越千里的“光明救援”被温暖记录,融媒体不仅是故事的传播者,更是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当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14亿元的捷报,与焦楠的创新故事一同传播;当黄金产业1024吨预测资源量的优势,与迪力夏提的绿色守护相互印证;当347家高新企业的集群效应,与冬兰的文化创新彼此赋能,融媒体便构建起宏观成就——微观故事的立体叙事体系,让发展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年凡人筑梦。伊犁的发展奇迹,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各族群众接续奋斗的成果。伊犁融媒体中心的特刊与融媒产品,恰是用笔墨与镜头为这份奋斗立传,让凡人微光汇聚成发展洪流。当更多人从老战士的坚守中读懂初心,从创业者的激情中汲取力量,从守护者的责任中坚定信念,这些故事便会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动能——既为黄金产业千亿集群的目标注入精神动力,也为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凝聚人心,更让伊犁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走得更稳、更远。
这份记录,是对过去的致敬;这份传播,是对未来的期许。在伊犁河的涛声中,凡人故事仍在续写,发展篇章仍在铺展,而融媒体的镜头,终将把更多微光定格为照亮前路的火炬。(蔡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