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的天际线与大地的年轮
8月的伊犁,烟火气与天际线总在奇妙相遇。
8月14日,伊宁市的天空下,第四届中国支线航空发展暨首届新疆航空快线促进大会启幕,400余名中外嘉宾谈论的“新支线、新品牌、新跨越”,当航空大会的翅膀为大地热闹插上羽翼,“集善·乐享健步”的助行脚步正丈量着民生温度,丝路篮球的哨声与科普讲解的声浪,共同奏响这片土地的多维交响乐。
交通的脉络,此刻正以钢铁之力贯通山川。8月12日9时,伊犁河三桥主桥的最后一方混凝土落下时,这座国内首座三塔四跨“O”形矮塔斜拉桥的钢铁骨架,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温热地诉说着“连接”的意义。3天后的8月15日,从中交路建昭温一标项目部传来捷报:G219线昭温公路关键控制性工程——西天山特长隧道的平导洞、左洞、右洞掘进均突破1000米大关。作为我国在建世界埋深最大的公路隧道,这一突破不仅是工程技术的胜利,更让2027年昭温公路全线贯通的目标更进一步,未来将为伊犁打通又一条连接外界的交通大动脉。同一天,新疆产业援疆集中推介活动北疆分会场传来消息,伊犁州直签约10个项目,28.45亿元的数字背后,是更多像三桥、西天山隧道一样正在生长的脉络。而航空大会的意义,或许正在于让这些脉络延伸得更快:当巩留县阿克吐别克镇的“嘎啦”苹果于8月11日被采摘装箱时,谁能说未来不会有一架支线飞机,让这些带着伊犁阳光的果子,当天就出现在北上广的果盘里?而鲜食玉米在农科所育种基地的生长,恰是另一种“连接”的隐喻:科研院所的良种良技与田间地头的“甜蜜产业”相遇,让“藏粮于技”的智慧,成为乡村振兴的隐性桥梁。
生态与人文的根基,在守护中愈发坚实。8月13日,自治区天山西部国有林管理局霍城分局育苗基地里,养护人员正忙着培育新一批苗木。今年,霍城分局创新选用本地易活、耐干旱的毛柳作为生态修复“先锋”,为苍英沟等脆弱区域实施精准治理。近20年来,依托国家22.44亿元资金投入,天山西部国有林管理局实施近百项生态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8万亩、飞播造林10.51万亩,实现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三增长”,25万亩人工林更占新疆山区人工造林面积七成以上。这份“绿水青山”的坚守,为伊犁的发展筑牢了生态底色。同样在8月13日,《中国共产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历史大事记(2003-2024年)》评审会在伊宁市召开,专家们共同梳理伊犁的发展脉络,让地方历史的记忆得以留存。两天后的8月15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不能忘却的记忆——新疆伊犁民众支援抗战档案史料展”在伊宁市人民公园开展,一幅幅档案史料,将伊犁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过往娓娓道来,也让这片土地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
教育与医疗的温度,总在不经意间漫过山川。8月13日,《深化苏伊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备忘录》在伊犁宾馆公布时,南京师范大学与伊犁的距离,就不再只是地图上的直线。伊宁市第三中学更名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一中学的调整,藏着对教育资源均衡的期待,正如8月11日江苏省中医院国家中医医疗队启动巡回医疗时,药箱里装着的不只是药材,更是跨越千里的牵挂。这些事看似与航空无关,却在悄悄铺垫着“远方不远”的底气——当支线航空让伊犁与远方的时空距离缩短,教育协作的成果会更快落地,巡回医疗的足迹能更远延伸。
乡村的脉搏,总与时代的节奏共振。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的“奶茶会”上,8月10日那天,村干部与农牧民党员谈论着周东江扎根基层的事迹,砖茶的苦味里泡着的,是对“脚下之路”的敬畏。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乡的“纳BA”篮球赛,8月12日晚在稻田边开赛时,14支球队的呐喊声里,藏着乡村对“活力”的注解。这些扎根大地的故事,与航空大会的蓝图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8月15日传来消息,伊犁州今年投入5425.4万元推进全民健身场地建设,那些正在修建的足球场、健身中心,与航空大会、交通工程、生态守护的蓝图一样,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发展的最终意义,让这里的人们既能在田间收获甜蜜,也能在赛场拥抱世界;既能踩着大地的年轮稳健前行,也能借着科技的翅膀眺望远方。
当支线飞机的翅膀掠过草原时,那些不知名的花儿依旧在石缝里绽放,而伊犁的故事,正乘着风,沿着新修的桥与隧道,穿过将通的航线,在大地与天空之间,写下更悠长的年轮。(蔡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