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生温度与发展维度中触摸时代脉搏
才觉盛夏,忽而已秋,8月23日4时33分,我们迎来处暑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处暑的存在感并不强,但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它却深刻意味着暑热正式进入尾声,我们要逐渐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了。“热在中午,凉在早晚”,再加上时不时地来上一两场雨,正可谓“渐有新凉递好秋”。
褪去暑热的浮躁,沉淀下干事创业的沉稳与民生福祉的温情。过去一周,从社区食堂里升腾的烟火气到消费市场涌动的新活力,从中医银针架起的跨国友谊桥到锡伯大饼碰撞出的文化共鸣,不仅是日常点滴的生动记录,更折射出伊犁州以民生为根本、以发展为驱动、以文化为内核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每一笔都饱含着对人民幸福的追求、对区域振兴的担当。
民生是发展的“定盘星”,伊犁州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让政策红利真正落地为群众可感的幸福。在伊宁市欧尔曼社区,社区食堂与养老服务中心构成了老年人的“幸福双港湾”——饭菜香里有暖胃的关怀,琴声笑语中有暖心的陪伴,这份“舌尖上”与“心坎里”的双重满足,看似是日常小事,实则是伊犁州践行“老有所养”理念的细腻实践。它打破了传统养老的单一模式,让老年人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与获得感,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鲜活的体现。
更令人称道的是工伤保险“院端结算”改革的“减法”智慧。陆军第九四六医院的专用窗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无需垫付、即时结算的便利,让政策从“纸上”落到“实处”。看似是技术层面的流程优化,实则是治理理念的升级。这种“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群众”的改革思路,正是伊犁州优化民生服务的核心逻辑——不搞花架子,只做实在事,用流程的“简”换取群众的“安”。伊宁县的吐尔德古丽跨越4000公里赴苏州求医,收获公益基金会的关怀与帮助,这场跨省爱心接力更超越了地域界限,让伊犁与兄弟城市的民生协作形成合力,彰显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情怀,也让民生的温度跨越山海、直抵人心。
发展是民生的“动力源”,伊犁州始终锚定游客需求这个“基本盘”。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的草原依然翠绿,但游客的脚步已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参与"。这个传统村落,用木构建筑群与民俗体验活动,构建起"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路径。这里没有大拆大建的景区工程,有的只是对原始生态风貌的精心保留。当游客跟着牧民学习挤马奶、制作毡房,当传统赛马会成为文旅体验项目,文化的生命力便在互动中重新焕发。这种发展模式,打破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二元对立,证明绿水青山完全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幸福靠山"。
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前7月488.8万吨的进出口货运量、超5亿元的贸易额,更印证了伊犁作为向西开放前沿的独特优势。铁轨延伸处,货物往来间,霍尔果斯正以“门户”之姿承接国内外资源,为伊犁经济发展打开“西向窗口”,让区域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后劲更加充足。
文化是伊犁的“精气神”,这片土地的魅力,不仅在于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更在于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和谐之韵。伊犁正以开放的姿态让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在霍尔果斯国门医院中亚岐黄中医中心,哈萨克斯坦患者沙丽塔娜提・托汗发出因中医针灸缓解肩周炎的惊叹,道出了文化交流的“软实力”——几根银针不仅治愈了病痛,更成为中医文化走向中亚的“友谊使者”。它打破了地域与语言的隔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跨境医疗中展现出独特魅力。
察布查尔锡伯古城里的“饼食对话”则更显温情——墨西哥籍留学生美洁手持锡伯大饼,联想到家乡的玉米饼。这份跨越太平洋的惊喜共鸣,两者的相遇没有文化隔阂,只有美食带来的共通愉悦。此外,“大道之行华美新疆”油画名家写生活动以丹青绘伊犁,“C909云端之旅”让生态旅游插上“航空翅膀”……这些举措让伊犁的文化之美、生态之美被更多人看见,进一步擦亮了“伊犁名片”。
以民生为基,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以发展为要,让区域的竞争力更强;以文化为魂,让城市的吸引力更盛。
正如伊犁河的流水,看似平静却蕴含着奔涌的力量。当每一项政策都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当每一次发展都兼顾生态与文化,当每一场交流都秉持平等与尊重,伊犁便在青山绿水间,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诗与远方"。
未来,只要伊犁始终坚守这份为民初心、发展决心与文化自信,必将在河谷大地上书写出更精彩的发展答卷,让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在这片热土上收获满满的幸福。(蔡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