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提高玉米单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我国粮食产能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农民种粮收益的有效手段。为加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集成推广,大面积提高玉米单产水平,9月12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治区农科院、伊犁州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玉米单产提升技术观摩与培训会在伊犁州召开。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及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有关负责人、专家齐聚伊犁,围绕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展开深入交流,共探玉米增产之道。
伊犁是新疆重要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位居全疆第一,也是全疆最大、全国第二大的玉米制种产业基地。
近年来,伊犁州党委、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端牢中国饭碗的殷殷嘱托,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以产业化方式发展农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一手抓粮食安全保障,一手抓粮食产业发展,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强化政策支持,实施“良田”筑基工程,大力开展“一师两员”到田、进场、入园等“比学赶超”行动,强化防灾减灾保障。2023年以来累计创小麦、玉米等作物全国大面积高产纪录17项、全疆高产纪录4项,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玉米单季吨粮田。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察布查尔镇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的玉米超高产科技攻关田、万亩玉米单季吨半田核心示范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区里,玉米植株挺拔、籽粒饱满,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少昆生动详实讲解玉米密植高产新技术,生动诠释了玉米种植高产新“钥匙”。与会代表手持测产工具,细致测量玉米的株距、行距,测算穗粒数。
图为在察布查尔县万亩玉米单季吨半田核心示范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少昆讲解玉米密植高产新技术。卢钟摄
“察布查尔县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吨半粮高产田让人十分震惊,有两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在技术落地上,通过观摩可以看到,种植大户对于玉米密植高产新技术掌握得十分到位。另一点是智慧赋能,无论是应用北斗导航精量播种实现株距厘米级控制,还是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在伊犁都已广泛应用,这也是伊犁能够一次次打破全国玉米高产纪录的重要原因。”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物一部副部长、正高级农艺师杨久涛告诉记者。
图为在察布查尔县察布查尔镇乌宗布拉克农村社区玉米超高产科技攻关田,与会代表正在测算穗粒数。卢钟摄
当日下午举行的全国玉米单产提升技术交流报告会上,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党委书记刘录祥,伊犁州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荣年出席并致辞。自治区党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谢映周,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余庆辉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少昆、石河子大学教授马富裕、北京富特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孙绳军分别作《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伊犁州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助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玉米单产提升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的应用》的报告。伊犁州及安徽、山东等5省农技推广部门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2024年,伊犁州120万亩玉米平均产量达1164.7公斤/亩,如此大面积的单产不仅在全国,在全球也是水平最高的。目前来看,玉米长势喜人,有望大面积高产再创新高。过去三年,新疆玉米增产近百亿斤,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进一步落实到位,未来三年很有希望再增产100亿斤,让中国碗装入更多新疆粮。”李少昆告诉记者。(记者卢钟任家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