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伊犁州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推行“良种良技”,联合国内科研院所,引进高产、抗病性强、耐旱和生长周期短的鲜食玉米品种,通过加快成果转化,探索新种植模式,推动鲜食玉米产业向标准化、高效益发展,使其成为助农增收的“甜蜜产业”。
8月13日,在伊犁州农科所育种基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农业专家正在对第一批采摘的鲜食玉米品种从抗病性、口感、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筛选和品鉴。
图为在伊犁州农科所育种基地,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农业专家正在对鲜食玉米品种进行筛选品鉴。
“这个品种的鲜食玉米穗型长得非常饱满结实,基本上是筒形的。”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梁晓玲说。
鲜食玉米以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广阔。为进一步调整鲜食玉米种植结构,2024年,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联合各地州,在乌鲁木齐、伊犁、库尔勒、温泉、额敏、墨玉等地开展鲜食玉米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及优质丰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工作,并在每个鲜食玉米试验田专门派驻专家进行适应性鉴定,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易加工的鲜食玉米新品种,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梁晓玲介绍:“伊犁州是新疆玉米主产区,种植面积大。近年来,伊犁州鲜食玉米发展速度非常快,涌现了一批鲜食玉米果穗加工企业、鲜食玉米真空包装企业和鲜食玉米籽粒加工企业,我们把自治区鲜食玉米重点研发项目新品种筛选示范基地设在伊犁,目的就是从育种源头抓起,筛选出适宜伊犁河谷种植的鲜食玉米新品种,促进伊犁州鲜食玉米全产业链发展。”
伊犁州农科所育种试验基地作为自治区鲜食玉米重点研发项目新品种筛选示范基地之一,自2024年项目实施以来,农业专家从全国各地引进了107个鲜食玉米品种,在试验田进行抗逆性、产量、品质等鉴定。截至目前,研究人员已筛选出6个适合伊犁河谷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鲜食玉米新品种。
“目前试验田有水果玉米、甜糯玉米、甜加糯玉米,有紫色的、彩色的玉米。通过不同类型品种的种植鉴定,为当地加工企业以及种植大户提供科技支撑。”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韩登旭说,“这两年,我们加大与伊犁州农科所合作,在鲜食玉米品种种植方面做了很多交流。基于全基因组选择和分子标记技术,对200多份材料进行了一个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并对这些材料进行针对性地组配,加速育种进程。”
近年来,伊犁州农科所育种效率显著提升,2024年以来,申报的10个不同熟期组合参加品种审定试验,目前有3个组合进入下一轮自治区高级试验。通过鲜食玉米自育和引进新品种,为伊犁河谷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了有力保障。
7月下旬以来,伊犁州各县市第一批鲜食玉米迎来丰收季。农民们穿梭在田间,将玉米棒摘下,运往合作社和收购点,开启了从田间到车间、从原料到商品、从加工到市场的甜蜜旅程。
在新源县元利恒农机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采摘下的玉米棒在最短时间内运送到自动化加工车间,经过剥皮、清洗、预煮、包装、真空、封口等流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鲜食玉米的营养和味道。
图为新源县元利恒农机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工人们正在加工采摘下的玉米。
新源县元利恒农机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办公室主任张振华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完成了28万穗玉米的加工任务,预计在8月20日左右可完成全部加工任务。为了保证玉米的口感香甜,营养不流失,玉米从基地采摘到加工厂运输都能当天完成,从源头保证鲜食玉米的品质。”
该合作社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大力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已形成从种植、加工、仓储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合作社今年种植鲜食糯玉米120亩,亩产量可达5000穗,自动化鲜食糯玉米加工车间日加工量在8万穗左右,极大带动了周边乡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伊犁州鲜食玉米产业加速发展。2025年,伊犁州鲜食玉米面积达5.48万亩,鲜食玉米加工龙头企业达6家,鲜食玉米产业已初步形成集专业化育种、标准化种植、集群化加工、多元化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记者 赵晓芳 来迪娜 通讯员 曹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