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十四五”以来,伊犁州立足资源禀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精准发力,积极培育多种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形成“多点开花、链式崛起”的蓬勃态势,特色农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这两天,在伊宁县吐鲁番于孜乡克伯克于孜村村民马腾空的承包地里,20余名村民正在采摘小米椒,这块1400亩地是马腾空从村民手里流转的高标准农田。为了带动村里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今年他带领合作社试种了小米椒。目前,小米椒长势喜人,已进入采收期。

马腾空正在查看小米椒长势情况。
“我们预计1亩地可产400多公斤辣椒,收割机和人工相结合,八九天就能全部采摘完。”马腾空说。
为了避免种植和收购风险,合作社还与浙江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实现了订单种植,由企业按保护价收购,最大限度保障社员的利益。
这几年,克伯克于孜村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村80%以上的农田完成了高标准建设。村里还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小米椒、草莓等特色种植,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近年来,伊犁州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合作社运营、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近日,霍城县兰干镇五一牧场村的2300亩油莎豆种植基地也迎来丰收季。农户们抢抓时机,利用机械化设备高效采收,确保颗粒归仓。
油莎豆又名油莎草,原产于非洲东北部,其果实可榨取高品质食用油,豆渣可用于饲料加工,市场前景广阔。今年,五一牧场村通过“订单+农户”模式,规模化种植油莎豆,并引入现代化种植管理技术,亩产突破450公斤,较传统作物增收显著。

机械化采收油莎豆。
“今年产量大概在400至500公斤,每公斤5.5元,收完后就按订单发往东北。”五一牧场村种植户左忠说。
近几年,兰干镇通过示范田带动,推动油莎豆产业从试验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并与多家粮油企业签订收购协议,形成产供销一体化链条,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据了解,伊犁州通过大力实施特色高效种植提质增效工程,优化了种植结构,坚持绿色、科技、质量、品牌一起抓,突出发展鲜食玉米、中药材、露地蔬菜、制种玉米、设施农业等特色高效作物共93.32万亩,其中“万元田”面积达25万亩。通过落实“菜篮子”责任制,蔬菜种植面积达16.02万亩。同时,聚焦伊宁市、霍尔果斯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县市优质高产高效智能温室生产,大力发展设施食用菌、草莓、车厘子、油桃等,促进了设施农业多样化、高效化、休闲化发展。
深秋季节,位于伊宁市阿热吾斯塘镇布拉克贝希村的伊犁早上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苗圃基地,银杏树披上了金色彩衣,形成一道亮丽风景。该基地是一家专门从事观赏银杏、海棠、国槐、紫叶稠李等珍稀乔木观赏树种为主的苗木基地,是阿热吾斯塘镇的重要产业之一。
伊犁早上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苗圃经理谭晓荣介绍,苗圃基地占地1000亩,其中银杏是全疆从8厘米到18厘米最大的全冠全植移植,目前成活率达100%。苗木供应基本覆盖了伊犁州各地,成活率在90%以上。

伊犁早上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苗圃基地里的苗木。
据悉,该基地每年可销售高档、珍稀乔木等各类苗木200多万株。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公司每年还不断引进新品种。除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该苗圃基地也成了阿热吾斯塘镇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阿热吾斯塘镇喀拉墩村村民祖农·斯拉夫力在苗圃基地工作已经5年了。他告诉记者,家里的10亩地已全部被承包,他在苗圃基地工作每月有6000元的收入,如今家里的生活越过越好。
目前,伊犁早上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正筹划发展旅游产业,进一步提高苗圃基地的经济效益,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带领更多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在阿热吾斯塘镇托万克村村民王云家里,几十头伊河马鹿已形成规模化养殖。王云经过17年深耕马鹿养殖,现已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如今,每年5至6月采收的鹿茸、鹿血是伊宁县优鹿美鹿业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收益点,活鹿、鹿肉销售稳定。合作社还尝试对鹿茸、鹿血、鹿胎等进行深加工,每头鹿可卖15000元左右。

王云正在给马鹿喂草料。
“现在每年可以卖五六万元的鹿产品以及一些附带产品,市场前景不错,伊犁本地基本上就能消化。”伊宁县优鹿美鹿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村民王云说。
致富后的王云主动分享养殖经验,带动周边村民一同养殖马鹿增收。他牵头的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7户村民加入,鹿群数量达80头,马鹿养殖也从“个人探索”走向“合作发展”,为农民致富、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十四五”以来,伊犁州把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作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以工业反哺农业、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以蔬菜种植加工、香薰产业加工、特色林果加工、特色畜禽渔业养殖和粮油深加工等为核心的农村特色产业。截至目前,霍城薰衣草、尼勒克三文鱼等48种伊犁特色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伊犁苹果、伊犁马等8项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味新疆”好产品品牌达108个。(记者 卡米拉 永旭峰 通讯员 彭祥明 高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