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浸染伊犁河谷,丰收喜悦扑面而来。在第8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伊犁州各地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粮食作物、特色农产品、畜牧水产品全面丰收,田间地头、牧场车间洋溢着喜悦,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9月19日,伊宁县阿乌利亚乡的田野里机器轰鸣、人来人往,种粮大户程艳伟承包的4000多亩玉米地迎来丰收季。大型收割机在金色的玉米地里来回穿梭,饱满的玉米棒被源源不断地收割、装车。程艳伟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番场景难掩笑意,他指着忙碌的农机队伍向记者介绍:“从播种到收割,现代化农机不仅节省人力,而且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过去人工收割400亩地要半个月,现在用大型联合收割机,4000多亩地几天就能收割完,并可完成脱粒、清选,既节省了人力又确保了品质,这让我们种粮更有底气。”
伊宁县阿乌利亚乡玉米收割场景。
作为当地的种粮能手,程艳伟今年种地面积3万多亩,仅在阿乌利亚乡就有4000多亩。“今年气候条件特别好,农机站专家带来的先进种植模式,让作物的产量明显高于去年。”程艳伟信心十足地说,“明年我打算扩大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得像玉米一样金光灿灿。”
在阿乌利亚乡,像程艳伟这样的种粮能手并不鲜见。今年全乡玉米种植面积达4.8万亩,依托“大户引领+散户跟进”模式,并推广应用农机化技术和科学种植理念,预计总产量将突破4.06万吨,较上年增长5%。“今年阿乌利亚乡正播农作物总面积68524亩,其中粮食作物60879亩,占比超88%,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伊宁县阿乌利亚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吾郎·巴克特介绍,“粮食作物中,玉米种植面积最大,达48502亩。我们在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的同时,不断优化经济作物‘特色篇’,目前全乡各类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已成定局。我们将持续做好管护与采收工作,确保丰收成果转化为农户增收实效。”
金秋九月,霍城县惠远镇湟渠村的田间地头同样一片繁忙。农户们趁着晴好天气采收红薯,刨薯、分拣、装箱、装车……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勾勒出一幅热闹的秋收图景。作为伊犁河谷有名的“红薯村”,湟渠村今年种植红薯2300亩。这里出产的红薯口感软糯甘甜,深受消费者喜爱。今年,该村在巩固传统种植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引导农户引入新技术,推行精细化管理,从育苗到田间管护全流程提升红薯品质,为丰收筑牢根基。
霍城县惠远镇湟渠村的红薯地里一片繁忙。
村民徐超是村里特色种植的新生力量。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外地从事工程行业,2024年看到家乡特色种植的发展潜力,便返乡投身农业。当日,记者在红薯地看到,他正带领工人装箱,收购红薯的货车就停在地头。“我们年轻人接触的科学种植新方法更多。”徐超说,“去年我们试用新方法管理,红薯品质得到提升,利润比往年多了不少。今年,我们又果断扩大了种植面积。”今年,徐超种植的红薯有两个主栽品种:一个是老品种“惠远老白心”,口感软糯,老客户比较认可;另一个是“西瓜红”,甜度高、卖相好,深受年轻人喜爱。“今年红薯亩产能达2.5吨左右,比去年要好。我们早就有了稳定客户,根本不愁卖。”徐超说。
湟渠村红薯产业的向好发展,离不开惠远镇农业发展中心的支持。今年,当地通过技术指导、模式创新为产业赋能,全面推行水肥一体化管理,大幅提升了种植效率,为红薯的产量和品质“加码”。
“今年湟渠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300亩,通过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红薯长势良好,产量、品质均优于去年,市场价格也很可观。”霍城县惠远镇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德力夏·塔依表示。
9月20日,尼勒克县的农民丰收节因三文鱼和人放天养有机鱼的丰收而更添亮色。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尼勒克县地处伊犁河上游,拥有年均水温12℃的冰川雪融水这一得天独厚的冷水资源,为冷水鱼养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目前已形成集苗种繁育、智慧养殖、精深加工及延伸产业于一体的数智化全产业链,三文鱼年产能达1.3万吨,占全国生食三文鱼市场30%以上的份额。
尼勒克县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工人在捕捞三文鱼。
走进三文鱼养殖基地,生态环保网箱整齐地排列在水面上。工人们站在网箱旁的浮桥上,熟练地操作吸鱼泵,一尾尾活蹦乱跳的三文鱼顺着管道被吸入起捕平台,随即被碎冰覆盖进行冰鲜处理。这些新鲜捕捞的三文鱼将在24小时内完成加工、包装、装运,通过冷链送达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今年3个养殖基地的三文鱼产量预计可达9000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8%,产品类型也更丰富。”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助理谢胜东介绍,公司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注重水质监测和鱼群健康管理,确保每条三文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目前,尼勒克三文鱼已打入国内多个一线城市市场,并远销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国家。
除三文鱼外,尼勒克县的人放天养有机鱼也迎来大丰收。鲢鱼、鳙鱼、草鱼等有机鱼在广阔水域中自由生长,它们以天然浮游生物为食,不投喂人工饲料,由于在冷水环境下生长周期长,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是市场的抢手货。捕捞工人们驾驶渔船、拉起渔网,收获满满喜悦。一网网肥美的有机鱼被打捞上岸,现场一片欢乐。
“估计今天能捕捞300公斤鱼。”新疆渔润渔业有限公司起捕组组长仲建杰介绍,“我们完全依靠水体天然‘饵料’,水环境纯净,养殖周期长达5年以上,营养价值丰富,肉质非常鲜嫩。”
因起捕的鱼多为鲢鱼和鲤鱼,且水面广阔、技术难度高,捕捞工人们采用10厘米以上网目刺网相配合的方式捕捞,这些鱼每公斤售价高于普通鱼30%。目前,尼勒克县有机鱼年产量稳步提升,产品通过冷链直供长三角、珠三角市场,部分产品被深加工为鱼丸、鱼肠等预制菜,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记者赵晓芳来迪娜通讯员胡玉涛再努拉克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