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锡伯族的西迁节民俗艺术俗称“西迁节”、“迁徙节”、“农历四月十八节”或“农历四月十八西迁节”等。以每年举办农历“四月十八”传统节日的形式,隆重纪念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4000余名锡伯族官兵及眷属奉朝廷之命由盛京(今沈阳)出发,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戍边屯垦的英雄业绩。同时通过节庆活动集中展示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音乐艺术。它以我国惟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主要传承地区,向全国锡伯族地区辐射,形成集历史、时空、地域、精神为一体的文化传播空间。
新疆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在延续二百多年的时空当中,形成如下显著特征:
1.传承着古代锡伯族在大兴安岭一带从事渔猎生活时生成的崇拜大自然、“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沙锅里”、“飘飘雪花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搜遍一山又一山,猎队满载凯歌回”的古老渔猎习俗及其原始文化形态。
2.传承着萨满教的原始文化习俗。萨满教在锡伯族的民俗艺术中起到“萨满是一个舞蹈家,一个歌手和一个整体管弦乐队”的作用。在民间留存着萨满攀刀梯仪式、跳神仪式、萨满歌、萨满音乐等许多原始形态,为我国和世界探究萨满文化提供着最为珍贵的活资料。
3.传承着“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锡伯族从西迁戌边屯垦时起直至20世纪40年代,长期学习使用满语满文,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锡伯文。为我国和世界满—通古斯语族民俗事象的保存和研究提供着极为难得的“活化石”。
锡伯族素有能骑善射传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中国的箭乡。继承这种善射传统的锡伯族运动员,在国内外大型比赛上夺得近百枚金牌、百余枚银牌和铜牌。在漫长的时空里,弓箭文化逐渐由古代渔猎生活的谋生工具转化为守卫祖国的军事武器,又由军事武器转化为民俗艺术当中颇具特色的娱乐活动,又在新中国建立后成为现代竞技项目,锡伯族运动员纵横驰骋在国内外箭坛赛场,为我国射箭运动赢得了无数的荣誉。
4.传承着锡伯族军民戍边屯垦的爱国奉献精神。为了戌守祖国西部边境,当年4000余名锡伯官兵及眷属从盛京出发,从蒙古北路向西域行进,沿途战胜无数困难,将原定三年时间缩短为一年零三个月,行程一万余里,就抵达伊犁,在祖国和民族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在其后的二百多年间,戍守卡伦抵御外侵,维护地方安定,参加平息叛乱斗争,付出重大牺牲。同时开挖大渠,建设家园,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取得生存发展的条件,成为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由此培育了爱国主义的西迁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新疆西迁节民俗艺术所要弘扬的永恒主题。
5.西迁节民俗艺术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与过去的庙会形式逐渐演变,成为由本民族部分人到全民族成员踊跃参与,由民办到官办、由新疆向东北地区普及,由所在地区其他民族成员也共同参与等一系列变化,形成一个跨越时空和地域、纵横传播的文化空间。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西迁节民俗艺术中的原始形态出现失传的危机。诸如:古代渔猎遗俗及其口头和书面文学产品日渐消弭,失传严重。古老的萨满文化出现无人传承的断代危机。精通满语满文的人数越来越少。50岁上下的锡伯人大都不懂锡伯文,这一用于传承的主要工具已经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大都年龄偏高。西迁节民俗艺术的个性特色逐年弱化或减少等。
鉴此,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已成立锡伯族非物质文化保护领导小组,现正在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抢救保护工作,先后投入1500万余元,对县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前期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效。
通过本项目的申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拟按照“保存濒危的,保护衰败的,发展有活力的”思路,制定10年保护规划,制定公布相关法规,积极组织实施本项目中申报的各项保护工程,为民族文化的弘扬,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代表作保护工程的实施作出自己的贡献。